臺“勞委會”分析“長期失業勞工”,意外發現很多年輕人才是長期失業人口大宗,打破傳統認為“中高齡勞工”是最可能長期失業印象。圖片來源:臺灣《聯合晚報》
台灣網2月25日消息 失業率飆高,到底誰是主要“長期失業者”? 答案不是傳統思維中就業最弱勢的“中高齡勞工”,而是年輕人。臺當局“勞委會”分析“主計處”資料,意外發現“長期失業者”中,竟以20至34歲年輕人為最大宗,佔近半數 (49.5%),且大專院校畢業以上佔40%。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道,“勞委會”認為此一現象與年輕人教育程度提高,對工作條件要求較高,不願屈就有關。其次,在少子化趨勢下,家庭過度保護獨子,造成年輕人習慣依賴家庭。有些社會潮流觀察專家甚至將此類年輕人稱為“啃老族”,長期仰賴父母提供經濟資助,不願投入就業市場。
“勞委會”更發現,失業率愈低長期失業人口反而增加,顯示就業態度較就業機會更重要。例如,島內去年8月失業率最高峰6.13%,當時長期失業人口為10.5萬人,今年1月失業率雖然降到5.68%,但是長期失業人口卻增加到11.5萬人,可見失業率攀高不一定會造成長期失業人口增加,就業與否恐在於就業動機。
“勞委會”今年鎖定“中高齡”及“長期失業者”為協助就業主要對象,為了解“長期失業”族群,臺“勞委會”進一步分析“失業週期53周以上對象”時發現,以今年1月為例,失業週期53周以上的11.5萬人中,20至34歲族群佔5.7萬,比率49.5%,若加計34至39歲,則40歲以下族群就佔62%;若以45歲中高齡勞工為基準,則73%都是中高齡以下勞工,也就是説“長期失業者”中真正“中高齡”只佔27%。
以教育程度觀察,11.5萬名長期失業勞工中,大專以上佔4.8萬人,約41.7%,符合目前學歷愈高,失業率愈高的趨勢。(劉海偉)
[ 責任編輯:劉海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