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西代表團的審議。 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南方網訊(記者/王瑭琳)習總書記曾説過這樣一句話:“在地方工作時,我一直抓老區建設,同老區很有感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特別是不能忘了老區。”
2015年3月6日,習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西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著力推動老區特別是原中央蘇區加快發展,決不能讓老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共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
1934年,中央紅軍在江西省于都縣集結出發,展開兩萬五千里長征。然而,由於地處偏遠山區、礦産資源少、經濟基礎薄弱等原因,于都這片紅色土地長期以來處於貧困狀態。全縣人口109.5萬,貧困人口就超過13萬人。
如何讓這些人脫貧,和全國一起同步邁入小康?摘掉老區群眾貧困的帽子?
于都縣牢記習總書記囑託,立下愚公志,打響攻堅戰,把扶貧攻堅、脫貧摘帽作為第一政治任務,搶抓贛南蘇區振興發展重大機遇,精準細化“五個一批”工程,在移民搬遷扶貧、油茶産業扶貧、光伏産業扶貧、農村電商扶貧、金融扶貧、幹部結對幫扶扶貧等領域進行了創造性探索實踐,在精準扶貧中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組合拳”,為貧困群眾叩開了幸福大門,同時也打造出一套于都“扶貧樣板”。
預計,今年有70萬貧困人口可以摘除貧困帽。
搬遷扶貧 借光致富
于都縣羅坳大橋中心村移民新村移民陳佛生(南方網王瑭琳攝)
“以前吃苦的日子總算到頭了。”于都縣羅坳大橋中心村移民新村移民陳佛生感慨地説。
“我在大山裏面住了幾十年,住上這樣好的房子真的是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2015年陳佛生從深山裏的古嶂片區土坯房搬到了現在的移民新村三層“小洋房”。
原來,古嶂片區本是于都縣羅坳鎮的一個行政村,離圩鎮有20多公里,平均海拔500多米,當地人稱“小青藏高原”。但由於山高路遠,交通不便,住房破舊,小孩上學難,村民就醫難等現實問題困擾著村民。“孩子上學要走兩個多小時的山路才能到學校。”陳佛生心酸地説道。
為了讓深山移民走出大山脫貧致富,羅坳鎮黨委、政府將移民搬遷扶貧作為一項重要民生工程來抓,建成了羅坳大橋中心村移民新村、上歐工業新區移民搬遷安置示範區等一批“進城進園”新型社區,安置深山區貧困群眾1235戶5899人,有效實現了扶貧開發與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有機統一。
屋頂裝上了太陽能電池板(南方網王瑭琳攝)
除此之外,村民的致富法寶還有“屋頂銀行”。走進羅坳鎮大橋古嶂移民新村,與其他地方的房屋不同,這裡的屋頂都裝上了太陽能電池板。只見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屋頂的光伏發電系統顯得格外醒目。
陳佛生沒想到,窮了大半輩子,家中裝上光伏發電系統後,當上了“發電站站長”,一年增收5000余元。年邁的陳佛生是于都縣光伏扶貧試點的第一批並網發電受益者。在該村,142戶貧困戶家中都安裝了光伏發電系統。
陳佛生的“發電收益賬本”(南方網王瑭琳攝)
據了解,在精準扶貧工作中,于都縣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光伏産業扶貧新道路,通過政府企業雙補助、銀行發放貼息“光伏貸”、“公司+農戶”聯營等方式,利用移民搬遷戶房頂、山坡等發展光伏發電産業,引導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截至2016年3月底,于都縣“光伏扶貧”已覆蓋7390戶貧困戶,建起村級聯戶電站156個,預計未來5年內,將有3萬多戶貧困人口通過光伏發電産業實現脫貧。
“網際網路+”扶貧 開啟“創客夢工廠”
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在“網際網路+”的大潮下,于都縣從網路上嗅出增收脫貧的新渠道,率先在中西部地區與阿里巴巴簽訂戰略協議。積極探索“網際網路+扶貧”的脫貧新路子,採取“農民+合作社+電商企業”、“農民+電商企業+虛擬農場”等模式,將於都臍橙、梓山醬油、盤古龍珠茶、禾豐珍珠粉等各鄉鎮的特色農産品上網銷售,昔日土疙瘩變成了網上俏銷的香饃饃。
“網際網路+”扶貧改變村民生活(南方網王瑭琳攝)
“以往農産品銷售難,耗時費力,價格還不高”,在“農村e郵”點,正忙著打包發貨的村民告訴記者,自己製作的特色農産品食品色香味俱全,但以前苦於資訊渠道不通,無法靠這門手藝脫貧致富。“現在好了,足不出戶就可以把土特産賣到全國各地”,村民欣慰地説。
為了讓創業者“拎包入駐”,電商孵化園內還配備了光纖網路、中央空調、綜合辦公場所等設施設備,並提供公共物業管理、衛生保潔等服務。對入駐園區企業前3年實行“註冊、場地、資訊、培訓、網路、水電”六個免費政策,並可優先享受政府出臺的電商扶持政策。
特色中國于都館(南方網王瑭琳攝)
越來越多的村民回到家鄉進行網上創業。據介紹,2015年,于都全縣電商交易額突破28億元,發展個體網店3966家,新增工商註冊電子商務企業75家,新增微店2667家,帶動1.5萬餘名貧困群眾參與物流配送、企業服務等相關行業,也真正成了創業者的“創客夢工廠”。
發展工業 促經濟崛起
在於都縣的贏家時裝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很多工人正坐在機器前裁一塊布料。
工人認真裁剪布料(南方網王瑭琳攝)
據介紹,這裡大部分工人都是于都縣的移民扶貧搬遷戶,有的配偶就在旁邊不遠的另一家工廠工作。
“這裡離家很近,我騎摩托車十多分鐘就能到。”其中一位工人説,“父母年紀大了,帶孩子不容易。我們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也能離家近點,實現“做工顧家兩不誤”。
服裝服飾産業是于都縣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大傳統産業。縣內共有大小服裝服飾企業近2000家,從業人員近5萬人。
結合本身平臺和資源優勢,于都縣迅速調整産業定位,將服裝服飾産業定位為全縣的支柱型主導産業,從集群發展的高度進行科學謀劃,提出至2020年建成全省一流、全國知名區域産業集群的發展目標。
贏家時裝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南方網王瑭琳攝)
據了解, 為實現傳統産業向現代優勢産業的轉型升級,于都縣對企業創立品牌、開展品牌並購,及品牌宣傳、行銷等行為給予補助和支援,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打造于都本土服裝服飾品牌,産業也逐漸從貼牌加工的單一發展模式轉向自主研發、生産、銷售的全産業鏈發展模式,全面發力工業,促進經濟崛起。
“幫助13萬人脫貧致富,這是我們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于都縣委書記藍捷曾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將牢記習總書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絕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的指示要求,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全力推進精準扶貧各項工作,確保到2018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到2019年退出貧困縣。
看于都“扶貧樣板”,感受習總書記的“老區情懷”。作為革命老區的于都縣,正以長征精神為鼓舞和激勵,開始了新一輪的綠色崛起新征程。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