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方 漢
新聞提示
11月23日,我軍飛行員駕駛國産殲-15艦載機首次成功降落航空母艦“遼寧艦”,一舉突破了滑躍起飛、阻攔著艦等飛行關鍵技術,受到世界空前關注。艦載戰鬥機在運動的航母上降落,風險之高,難度之大,一向被喻為“刀尖上的舞蹈”。
這個“刀尖”有多小?國産殲-15艦載機總設計師孫聰説:戰機以幾百公里的時速,必須精確落在甲板上4根阻攔索之間,每根阻攔索間隔10余米,有效著陸區域只有幾十米。
這個“舞蹈”有多難?統計數據顯示:從1949年美國海軍開始大規模部署飛機到1988年,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損失了近1.2萬架飛機和8000多名飛行員。
軍事專家頻頻提到的“阻攔索”,究竟為何物?它如何幫助艦載機在航母甲板上“剎車”?請看本文解析。
艦載機“剎車”之難
一組對比數據,足以説明艦載機在航母甲板上降落“剎車”之難——
一般陸地軍用機場跑道長達千米,而航母飛行甲板一般不超過300米,可利用的降落距離只有100米左右,艦載機降落速度卻可達到300公里每小時。
此外,由於風和艦尾氣流的存在,戰艦經常出現持續的縱橫搖動和上下浮沉;降落過程中戰鬥機的視界和下降軌跡存在誤差,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駕駛員視景——如此高的速度,如此短的距離,如此惡劣的環境,如果沒有阻攔索,艦載機安全著艦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阻攔索,更專業的説法應為“航母阻攔系統”。它幫助飛機在有限距離內強制制動,使最大過載和過載變化率保持平穩,及時將系統恢復到初始狀態。
航母阻攔系統內部複雜,絕非眼睛看到的幾根阻攔索那麼簡單。這一點,從其構造原理可見一斑——
現代航母普遍使用的是液壓式阻攔系統,它由制動器械、液壓緩衝系統以及冷卻系統組成。其中,制動器械包括:産生制動力的阻攔機構、保持制動缸壓力的控制閥、保證阻攔飛機後能夠迅速回位的蓄壓器;液壓緩衝系統,主要用於降低制動初始瞬間的過載,延長系統壽命;冷卻系統,則用來冷卻艦載機在阻攔過程中由巨大動能轉換成的熱能。
當艦載機尾鉤挂上阻攔索後,阻攔索一邊通過滑輪阻尼器減緩飛機速度,一邊不斷把動能傳遞到壓縮空氣罐。此時,隱藏在甲板以下的整個阻攔系統同時工作,將衝擊帶來的巨大動能轉化為液壓油的熱能和壓縮空氣的勢能,使得飛機受到緩衝並實現制動。
[ 責任編輯: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