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一些慈善機構,正以其多項不合慈善行業理念與法則的不良行為,不僅蠶食其作為慈善機構所應有的基本公信力,更在蠶食整個社會的良心。在慈善的本質意義上説,這些形形色色的不良行為,都是一種慈善腐敗,侵蝕的是社會信心、良心與愛心。
在紅十字會因“郭美美”事件陷入信任危機之後,最近“中非希望工程”項目爆出“盧美美”事件。盧星宇(被網友稱為“盧美美”)24歲小小年紀,就擔任這一工程的執行主席,掌控“中非希望工程”上十億元資金的項目。“盧美美”之父是世界傑出華商協會主席,而“希望工程走進非洲”項目正是由該協會與青基會共同發起的。
如果説一些慈善項目的運作正在由血緣、裙帶關係把持的話,那麼一些慈善機構卻在偏離本行搞起商業活動來,紅十字博愛項目借慈善賣保險即是,挂著慈善羊頭賣起攫利的狗肉,其間渾水誰又能辨得清?正所謂蛇有蛇道,獸有獸道,再不濟也可“生財有道”。如此這般,受害的是慈善,傷不起的也是慈善。
慈善行業與其他行業不同,就在於這是一個需要社會良心澆灌、公眾愛心培育的領域。失去良心和愛心,慈善行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慈善的本質意義上,它首先是公開透明的,也就是公眾知道自己的愛心到哪去、怎麼去的。同時,它必須是公平公正的,也就是慈善的運作必須處之以公,不可有私。這兩個方面做到了,社會良心與公眾愛心日盛,源泉汩汩,反之則會乾枯。
所謂慈善腐敗,就在於一些人偏離了慈善理念和運作法則,把慈善機構變成了一個牟利的工具、實現個人私利和訴求的平臺,最終使慈善的源頭出現枯竭。一些慈善機構運作的不公開不透明,一些慈善項目運作的不公平不公正,都對社會良心和公眾愛心帶來了難以彌合的傷害。在諸多事件發生後,人們火熱的慈善行為被迫驅趕進了內心,一些地方的慈善機構捐款少得可憐即是明證。
一些慈善機構的公信力可以自毀,但社會的良心不容蠶食。失去了良心與愛心,最終受傷害的是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如果他們感受不到社會的溫度,不能獲得慈善的援手,他們也許渡不過難關,內心也必定有一種冰冷的失望。因而,當下中國社會公眾的慈善訴求即是,務必清除慈善腐敗,建樹科學的慈善理念,加速慈善的公開透明、公平公正。只有及時回應這一訴求,讓慈善機構重樹公信,中國的慈善事業才有發展進步。(張希洲)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