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內蒙古貧困縣舉債造新城續:副縣長承認脫離實際

2011年06月03日 22:09: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字號:    

  

 

清水河當地居民生活貧困,大都住在破舊的窯洞裏。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攝

 

  清水河縣王貴窯鄉山坡上的爛尾樓。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攝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8時42分報道,一個財力只有3000多萬元的貧困縣,計劃斥資60多億元建新城;一場歷時十年的造新城運動,結果是留下了一堆“爛尾樓”,這一鬧劇發生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當地政府為何熱衷於造新城運動?誰又該為這個十年的爛攤子承擔責任?詳細情況,我們馬上連線就此事進行跟蹤採訪的新華社駐內蒙古分社記者張麗娜。

  主持人:先描述一下你在那裏看到的這座爛尾新城到底是什麼樣子?

  記者:在我眼前看到的這座新城,就是有幾座樓已經建好,比如它的財政局還有縣委辦公大樓,還有幾座建到一半,還有剛打起地基,透過窗戶可以看到,有幾家單位裏面,由於長期沒有人居住,落下很多灰塵,還有的甚至有一些鴿子在“居住”。它所在的位置是處於相對比較平坦的一個地理位置,但比較荒涼,目前新區有幾條道路已經修好,荒涼到什麼程度?

  我們在採訪的兩三個小時的過程中,很少有人經過,但是在一個荒涼的山坡地帶,記者了解到,它是在1998年有建新區的想法的時候就想過要把審批手續遞交上去,所以這幾年一直在遞交手續。但是當地一個工業園區的負責人是這樣解釋的,他認為他們報批手續的過程中,正趕上國家在嚴抓樓堂管所建設,所以審批一直沒有批下來,也只能未批先建,由於沒有任何的審批手續,所以它只能違規建築的名義存在。

  主持人:我們知道,清水河縣是一個國家級的貧困縣,為什麼舍得搞這樣一個大手筆的工作,而且當地政府是如何回應這樣一個事?

  記者:它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而且就是當時決定建新城的時候,當時財力只有2、3000萬,但是卻斥資60多個億,由於是上級領導的一個“點子工程”,決定為了把新區轉移到一個地理位置相對優越的地帶便於當地的經濟發展,當時縣裏的考慮主要是由於上級領導的意思,所以決定開始新區建設。當地副縣長接受我採訪的時候説,由於財力無法承受,所以最後只能擱淺,他也坦誠的説是有些脫離實際。

  實事求是地講,清水河現在所在的辦公地址也就是它的舊區,確實條件非常差,連有的鄉鎮條件都不如;比如説它的地面、辦公條件都很差,但是為什麼現在受到批評,主要是因為它脫離實際,如果是國家能把它轉移出去,對於促進經濟發展應該是一個好事,但是從實際條件來看,它確實不具備建設新區的實力。

  主持人:可以説是舉債搞這樣一個新城運動,我們也知道這個新城運動通過你的報道發現,它給當地的居民造成很重的影響,但是這個事已經拖了十年了,一堆樓都爛在那裏,究竟誰應該為這個爛攤子買單呢?

  記者:現在來看,對於買單這個問題來説,應該是一個死局,在我採訪的過程中很多基層的負責人都表示幾屆領導都已經劃定了,新一屆領導也正在把這個新區建為項目區——工業園區,以此來減輕新區建設帶來的損失。正是因為沒有相關的責任追究機制,所以到底是誰點的題誰來負責,執行者還是決策者來負責,對於當地來説,沒有一個很好的答案。像清水河發生這種事情並非個案,因為從近期曝光的很多事情來看,這種瞎折騰還是屢禁不止。

  記者採訪中感受最深得,我們缺乏一套科學有效的決策、追究機制,也就是説它事前還有事中、事後都沒有相應的監督,也沒有責任追究確認制度,所以導致很多相關的執行者盲目地追從,或者是為了利益驅使或者是政績需要盲目的大手筆,但是出了事之後又沒有承擔責任,這樣的話無法形成威懾力,如果是沒有責任追究機制,像清水河這樣的事情應該還會有。

  主持人:必須建立起一個有效的責任追究機制,讓那些官員們在任職期間和任職後都為他們所作出的一系列政績負責到底。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