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緊經濟轉型 擺脫投資怪圈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由於在發展過程中要興建各類企業,要建設各類基礎設施,以及要更新原有企業的裝備,所以投資需求必定是十分旺盛。從中央到地方,投資都呈不斷上升趨勢,投資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
隨著投資熱的形成,信貸急劇膨脹,然後伴之而來的便是通貨膨脹和某些部門的産能過剩,使中央政府不得不緊急剎車,轉而實行緊縮政策。財政和信貸兩個閘門一關,經濟增長下滑了,失業人數增加了,財政收入也相應地下降了,地方政府紛紛向中央政府訴苦,於是又轉向刺激經濟的做法。如此週而复始,便産生了中國經濟中的投資衝動怪圈。
在市場化推進而金融監管制度還不健全、完善的條件下,中國經濟中的投資衝動怪圈經常同資産泡沫怪圈聯繫在一起。這是因為,在刺激經濟和擴大投資的同時,低利率和信貸規模的增大也往往體現于資産的炒作上。投資者以低利率取得貸款後,為了賺取較高的利潤,把一部分資金投入了股市、樓市或其他資源性資産的交易中,於是形成了資産泡沫。資産泡沫的破滅必然使實體經濟受累,加速了投資衝動怪圈累積而成的問題的爆發。
要擺脫投資衝動怪圈和資産泡沫怪圈,關鍵在於加緊推進中國經濟的轉型。這是最重要的“事前調節”措施。經濟轉型有助於消除産生投資衝動怪圈和資産泡沫怪圈的基礎。經濟轉型的進展,意味著數量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將逐步轉變為效益型、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在這一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即使投資依然起著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但可以大大減少産能過剩現象;即使信貸規模仍會達到一定的程度,但可以避免大量信貸資金徘徊于實體經濟之外而忙於資産的炒作,從而助長資産泡沫的滋生。尤其重要的是,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收入分配格局將會相應地發生變化,內需會隨之擴大,經濟增長將調整為投資帶動與消費帶動並重,進而減少了經濟增長率主要靠增加投資帶動的依賴性。
投資衝動怪圈和資産泡沫怪圈的背後實質上是經濟體制問題。經濟轉型必須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結合在一起。而投資決策體制改革特別突出,這是指:要儘快地由政府主導型的決策體制轉變為市場主導型的決策機制。
為什麼地方政府總是竭力爭取項目?因為有了項目就便於得到財政撥款和銀行信貸資金,於是投資顯然就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項目越多越大,投資熱就不可避免地一再升溫。這主要因為投資的主導權始終掌握在政府手中。轉變投資決策主體為什麼如此艱難?主要原因在於掌握了投資決策大權的政府不願意在投資決策方面讓權、放權、還權給市場。
市場成為投資決策的主導者並不等於政府退出了投資決策領域。某些關係到國防、國家安全和重大國計民生的投資決策可以繼續由政府決定。凡是競爭性的産業投資,政府就不再成為投資決策的主導者,而由市場決定。由各類企業根據具體情況和利潤率預期,作出是否投資和投資多少的決策,投資者承擔盈虧責任。這樣,既可避免出現産能過剩現象(至少可以減少這類現象),同時還可以使宏觀調控措施更為有效。
(作者為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經濟學家 厲以寧)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