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2日電題:“後危機”時代:中國勇走荊棘路
新華社記者 許曉青 李建敏
“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句在中國虎年春節裏的新流行語,道出了“後危機”時代中國人喜憂參半的矛盾心理。儘管2009年中國經濟成功“保八”,但民眾依然可從細微處感受到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回眸2009,被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稱為“大蕭條”與“大企穩”兼而有之的這一年,中國以包括4萬億元人民幣投資在內的所有經濟刺激計劃,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強心劑。在金融海嘯中,中國經濟率先企穩、復蘇,呈現頗具自信的“V”形反轉。但與此同時,産能過剩、消費需求不足、資産價格飆長,乃至逐步顯現的通脹壓力等,成為擺在2010年中國宏觀經濟面前的一道道“考題”。
作為一個龐大的經濟體,中國所面臨的困難,還不止於此。有中國網民用“糾結”來形容對經濟與社會生活的觀感。
在城市,節節攀升的房價令工薪階層望而卻步,部分城市居民已從菜場和超市裏感受到物價的溫和上揚。1月以來,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多次公開談及通脹。他説,中國必須對目前的形勢保持警惕。而入春後的“民工荒”,則令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更趨明顯。
在農村,人們不像在城市那樣為金融問題擔憂,減稅和較靈活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在過去一年令農民有了新機會,家電下鄉政策更令不少家庭舊貌換新顏。不過,城市化的加速,也孕育出了“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凸顯未來城鄉間人口流動的窘境。
在經濟領域的憂慮背後,還有中國的社會穩定問題——貧富差距、暴力拆遷、礦難頻發、發展與環保的矛盾、食品安全問題等。
中國下一步將出臺哪些重大戰略決策?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否能變得更綠色、更可持續?中國的社會發展如何充分兼顧效率與公平?3月開幕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將開誠佈公,開議各種難題。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7日下午在與廣大網友進行線上交流時強調,如果説過去的一年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最為困難的一年,那麼今年將是中國經濟最為複雜的一年。
據上海市政府參事彭鎮秋分析,在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中,由於持續、過度倚重基礎設施投資和外貿出口,已令經濟轉型、産業升級迫在眉睫。未來,中國怎樣才能從過度儲蓄轉向合理消費,將面臨考驗。他説,民眾消費意願不足與收入分配體制的不合理、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等均有關係。“我們必須意識到經濟問題背後的體制癥結。”
“我們正在經歷的是一場質變。”全國人大代表、上海東華大學經濟發展與合作研究所所長嚴誠忠説,中國倡導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是産業間比例調整的“數字遊戲”,而是應提升核心技術水準,鼓勵進一步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他擬在兩會上建言,中國邁出新步的關鍵在於一場深刻的科研、教育體制改革。
進入2010年,面對各種國際輿論的“捧”與“謗”,中國依然堅持具有自身制度特色的發展道路。貿易摩擦、氣候變化減排之爭、人民幣匯率、美對臺軍售、谷歌風波等,使中國的外部發展環境面臨更多不確定因素。
“中國在集中精力發展自己的同時,承擔著越來越多與本國國力和地位相符的國際責任。”名字中帶有“虎”字的中國外長楊潔篪于60歲本命年到來前夕在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試圖解釋變化中的中國與世界關係。他在兩會上一年一度的中外記者會將讓人期待。
全國政協常委、WTO事務專家王新奎教授説,全球化加深了各國間的相互依存,沒有哪個國家可以離開全球化,獨自成為贏家。他指出,正是由於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金融危機的衝擊在一年間就得到了明顯抑制,中國為此付出了積極努力和巨大代價。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將繼續堅持開放、合作、共贏。
目前,參加全國兩會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正陸續抵京,他們將為這個國度的2010年尋覓“黃金”,更增加信心,人們也期待更多的爭鋒、更多的諍言。
[責任編輯:田雲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