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中國西北角的青海,感應著大時代所造就的機遇,以自信開放創新的姿態,把眼光和發展的觸角,不斷伸向那些發達的省份和區域,伸向一個個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寬廣的舞臺。幾年來,青海人成功舉辦了“大美青海”香港行、北京行、東京行、新加坡行、歐洲行……,“大美青海”已經成為我們叫得響亮、做得漂亮的一個大品牌。
青海和臺灣,在地理空間上分屬東西,但青海人並沒有因為身處偏僻的內陸而放緩開放的步伐。近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立足青海省情實際,充分借助兩岸人員交流交往日趨頻繁、經貿合作日益密切的大好時機,依托作為黃河、長江、瀾滄江發源地的優勢,邀請臺灣許信良、關中、蔣方智怡等高層人士近30人來青參訪;舉辦了“海峽兩岸大學生走進可可西里”、“臺灣中南部基層人士青海行”、“領略大美青海神韻——青臺少數民族文化交流” 、“兩岸同心·大學生志願者西部行”等活動;邀請千余名臺灣基層人士、少數民族和大中小學的師生到青海參訪;兩地文化、學術界開展了“青海省昆侖文化研討會”、“青藏鐵路和西部開發研討會”、“海峽兩岸昆侖文化探源研究交流活動”等諸多學術交流活動。青海各行業赴臺交流人數也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良好勢頭,我省曾先後組織玉樹、黃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團等來臺灣進行民族歌舞演出。2007年以來,全省科教文衛、經貿、工會婦聯等領域的60多個團組800余人應邀到臺灣參訪,形成了青臺兩地間的良好互動關係。特別是2010年3月舉辦的“大美青海臺灣行”活動,得到了臺灣各界人士的支持與厚愛,提高了青海在臺灣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密切了青臺兩地的聯係,加強了交流與合作,讓廣大臺灣同胞了解了青海,吸引了眾多臺灣同胞到青海觀光旅遊、考察投資。在宣傳方面,邀請島內媒體來青,拍攝制作了10余部專題片,並制作了20多部以宣傳推介青海為主要內容的電視宣傳片。充分發揮《青海與臺灣》、《青海視窗》網站宣傳作用,讓臺灣同胞加深對大美青海的認識和了解;在經貿方面,舉辦了“百名臺商參與西部開發青海行”活動,邀請臺商500余人來青參加“青洽會”。深入挖掘自身資源優勢,不斷加大對臺招商引資力度,目前全省累計注冊臺資企業28家,利用臺資6億多人民幣,行業涉及農林牧漁、食品及飲料制造、電氣機械、設備制造、住宿餐飲等領域。同時,爭取臺灣臺塑集團等臺灣企業和愛心人士為我省貧困地區學校和學生捐贈款物折合人民幣近7000余萬元。去年“4·14”玉樹地震後,臺灣各界向玉樹災區捐助救災款物折合人民幣6600萬元,重建資金2173萬元。
隨著青臺兩地間日益頻繁的交往、接觸、合作,新的氣象帶給兩地無限的生機與活力。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青海提早謀劃,開始了開局之年青海精彩的續寫。5月19日-24日,在臺灣舉辦的為期一周的“青海文化周”活動,無疑是又一次對新青海形象的有力書寫。5月18日,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徐福順率領的我省文化、教育、經貿方面,共110余人組成的“青海文化交流團”,從遙遠的青海,跨越海峽,來到寶島臺灣,在這片綠意掩映的島嶼,開啟“青海文化周”活動的帷幕。
5月19日上午10時,隨著一段濃鬱青海風情的舞蹈,以青臺文化交流為主題的"青海文化周"交流活動,在美麗的臺北市101大樓4樓展演廳正式拉開了序幕。臺灣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等臺灣政界、文藝界、商界和旅遊業界知名人士、企業家、旅行商200多人出席。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徐福順宣布活動開幕後,代表青海省人民政府、562萬青海各族人民以及本次文化周代表團全體成員,向出席開幕式的臺灣各界人士發表了熱情洋溢的主題演講。徐福順滿懷激情地說:青出于藍謀跨越,海納百川求發展,這是青海兩字的最好理解和闡釋。經過一代代青海各族人民不懈奮鬥,今天的青海,已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真誠歡迎一切關注青海、向往青海的臺灣各界人士,走進青海,了解青海,感受青海,投資青海。
臺灣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在致辭中,也對青臺發展寄予希望。他說:幾年前,臺灣大部分人認為青海是遙不可及的、神秘的地方,但是這幾年兩地開始有了互動,尤其像青海文化周這麼有係統地把青海的文化、青海的特色介紹到臺灣,我相信會帶動一連串的行動,有助于兩地之間的互動和合作。
接下來的活動,給青海代表團一行留下了美好且具啟示意義的印象,增加了青臺兩地民眾間的友誼,為兩地今後的往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里,我們擷取兩個來自寶島的聲音,或許更能真切感受到此次活動波蕩在海峽彼岸的層層情感的漣漪。
5月20日下午青海同鄉會的青海籍臺胞,在臺北天成飯店為代表團一行舉行了一場聯誼活動。盡管在他們的口音中已經沒有多少鄉音鄉調,可他們時時刻刻關注家鄉發展和變化的鄉情,卻溢于言表,洋溢在每個人激動的神情之中。今年已經89歲高齡的老西寧人郭永生先生,口齒清楚,聲音洪亮,他這些年每年都要回一次家鄉,他感慨家鄉的發展一年比一年好,老百姓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早已經看不到他小時候那種破敗的民居,爛泥土路。在交談中,他老人家盼望著有一天青臺兩地飛機直航,便捷更多民眾的往來。祖籍為樂都的徐坤元先生說:看了臺北的開幕式,很精彩,以前只是在書本上知道青海,知道青海的大草原,現在親眼看到各種藝術品和表演,進一步增加了感性認識,其中的唐卡、刺繡、昆侖玉雕,精彩的不得了。濃濃的鄉情背後,都在回蕩著一個共同的心聲:讓家鄉更富有,讓家鄉更發展,讓家鄉更美麗。
屬于旺旺集團麾下的《中國時報》,在《兩岸新聞》專版上,以顯著的位置和醒目的標題對青海團做客臺南民家作了報道,報道說代表團在臺南參觀了臺南的古跡,了解了幽深的臺南文化,在做客民家時,與基層交流,品嘗南部水果,徐福順親自邀請南部民眾,來青海觀光考察,體驗與海島完全不同的高原風情。由于旺旺、頂新集團都已在青海設廠,生產運作情況良好,因此,青海團希望統一企業等食品企業赴青投資。臺中市副市長蔡炳坤表示,通過這次活動,兩地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全方位的展示,讓臺灣民眾了解青海愛上青海,增進了兩岸友誼,促進了兩地的交流合作。
這次活動以文化交流為主題,活動的一個亮點,就是文化展演。不管是以《精美絕倫-藏傳佛教藝術品》、《高原奇葩-民族民間工藝品》、《玉出昆侖-昆侖文化展示》為主要內容的民間藝術展覽,還是以民族歌舞和民族服飾為主要內容的舞臺演出,所到之處,都深深吸引、震撼著臺灣的觀眾。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廳長曹萍說:我們文化代表團這次來臺灣既有展覽,也有演出,7場演出加上圖片、精美的民間民族工藝品展覽,特別是通過我們的唐卡藝術,讓臺灣民眾對青海又有了深入的了解。
前來看展覽的臺灣市民很多,臺灣民眾對青海了解的願望也特別迫切,臺灣民眾對青海的文化充滿了興趣。在展出中,許多觀眾流連忘返,許多人每天都去展覽館看展演。有些市民從臺北開幕式之後,又跟到臺中,一路跟著去看展演。在臺中的4場演出,場場爆滿,演出結束觀眾都會搶著去跟演員合影。省民間一級工藝師李聯霞是第二次來到寶島。去年八月份她帶了20多件掐絲唐卡,自費隨省旅遊局組織的旅遊推介團隊初上寶島。談起最初的印象,她說臺灣人對祖國的文化十分欣賞和向往,尤其對青海精細的藏傳佛教工藝品非常認可,許多客戶向她預訂了工藝品,這更加堅定了把自己的公司做大的想法。一位參加開幕式的臺北市民感慨說:"凡是中國人,見到玉眼睛都會為之一亮,因為玉有'仁、義、智、勇、潔'五德,象徵著吉祥,表達著一切美好的祝願。何況青海的昆侖玉就產于傳說中的西王母瑤池附近,匯聚和攝取了天地萬物精華。看了展覽,我更加增添了對大美青的向往。
由省教育廳首次組織的、由來自我省三所院校--青海民族大學、青海師范大學、青海大學的學生組成教育團,在此次文化交流活動中,展示出獨特的魅力。我省3所高校的大學生們這次深入到臺北、臺中、臺南5所大學參觀考察,與臺灣的大學生面對面交流,面對面展示綜合素養。活動期間,我省3所高校的大學生們和臺灣5所大學進行了3場"魅力青海寶島臺灣"的座談會,圍繞大美青海、美麗寶島,介紹兩地燦爛的歷史文化、人文地理,探討發展中共同關心的環保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有關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問題;和臺灣的5所大學進行3場籃球比賽;還有5場才藝展示,通過琴棋書畫舞,宣傳青海多民族團結和諧共同進步的成就,展示高原的特色文化和民情風俗,以此喚起臺灣大學生對青海的向往;開展了一次學術交流;舉行了"第五屆兩岸大學生走進可可西里"活動座談會;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還與青海大學、青海師范大學、青海民族大學締結為姊妹學校;還和臺灣成功大學的原聲藝術團展開一場聯誼晚會……特別是在和臺灣師大與臺灣的原住民阿美族一同登臺演唱的那曲歌曲《我們都是一家人》,使這次的活動達到高潮。
青海師大新聞係07級學生王圓圓去年7月份參加了第四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走進可可西里"活動。她說這項活動很好地宣傳了大美青海。通過活動,他們對青海的發展和呈現在他們眼中的新面貌驚嘆不已。在活動中,他們對青海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們尤其對青海的藏傳佛教文化、昆侖文化特別感興趣,覺得這是一片神秘的凈土。這次來到寶島,青海的同學們還向臺灣的大學生精心準備了象徵友誼的禮物,這些禮物雖小,但可以把青海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的中華文化傳遞給臺灣的大學生。
經貿代表團的企業有青海三江集團、青海久美藏藥有限公司、青藏高原綠色肉食品有限公司、青海裕泰食品有限公司、青海環通貿易有限公司、青海百德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六家。經過幾天參訪、洽談,大家收獲不小。通過開展青臺兩地企業界人士的座談、交流和經貿合作業務洽談,讓臺灣企業也了解到我省的特色經濟和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省商務廳副廳長開哇說,我們作為商務主管部門,對臺企進行了參觀、考察、洽談,還誠摯地邀請他們來參加青海的經濟建設,邀請他們參加即將在西寧召開的青洽會。
青海蓄勢而勃發,發展潛力巨大。一個活力迸發、魅力彰顯、文明提升的新青海正在走進人們的視野。(作者: 馬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