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團結聯盟”

時間:2006-01-06 13:08   來源:中國網

  2001年7月31日,“臺灣團結聯盟”(TaiwanSolidarityUnion)向臺官方正式登記,成為臺灣第95個政黨。黃主文任“黨主席”,蘇進強任秘書長。“臺灣團結聯盟”是“李係政團”為推薦候選人角逐“立委”席次而成立的。依據臺灣相關規定,只有政黨才能推薦及參與不分區“立委”的分配,因此“李登輝係政團”為成立登記為政黨,確定以“臺灣團結聯盟”名稱向臺灣的“內政部”登記成為政黨,以衝刺年底“立委”選舉。

  “臺灣團結聯盟”成立之後,公佈其兩岸政策綱領為“臺灣優先”的立場,其黨綱將把兩岸定位在“特殊國與國關係”,“臺聯”的兩岸政策奉行李登輝“兩國論”的衣缽。“臺聯”在“戒急用忍”政策納入黨綱過程中,會視臺商在大陸發展情況做彈性和靈活的調整策略,以便適應趨勢,做出黨派色彩的區隔;並聲稱有關臺灣前途必須由全體人民公投決定,叫囂“大陸應徹底放棄武力威脅臺灣的任何企圖與舉動”。“臺聯”奉李登輝為精神領袖,遵循李登輝的“本土化路線”,並將推出38名候選人參加年底的立法院選舉。臺聯的成立對於國民黨和民進黨的選票造成一定的衝擊。

一、基本實力

  在2001年底“立委”及縣市長選舉前倉促成軍的“臺聯黨”,由於缺乏根基,整體實力比較薄弱。

  (一)政黨認同度低。根據島內各種民意調查機構所做的調查顯示,“臺聯黨”自成立後,政黨認同度一直維持在2-3%之間,有關政黨形象的各項指標認同也一徘徊在2%-3%之間。民意調查同時也顯示,“急獨”選民是“臺聯黨”的主要選票市場,“緩獨”選民是次要選票市場,且大多為50歲以上的閩南籍選民;4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以及主張急統、緩統及維持現狀的選民多不支援臺聯黨。

  (二)基層實力薄弱。“臺聯黨”雖然在2001年底“立委”選舉中獲得7.76%的選票,但在接下來的基層選舉中卻成績欠佳,如在2002年初的縣市議員及鄉鎮市長選舉中只取得7個縣議員席次;在2002年底的臺北、高雄市長及市議員選舉中,只在大本營高雄市獲得2個席次,提早出現泡沫化徵兆。

  (三)黨員人數少。“臺聯黨”在成立之初因經費問題緊張,並沒有積極招募黨員,在2003年之前總共只有102位黨員。但是自2003年後,該黨為壯大基層實力,已開始積極招募黨員,據説目前已招募到上千名黨員。

二、組織架構

  “臺聯黨”成立時間較短,主要以“立法院”黨團為工作重心,以“李登輝之友會”及圍繞在李登輝身邊的一些“臺獨”組織為基層動員力量。

  (一)在黨中央方面:雖然該黨黨章規定黨員大會為最高決策機關,具有修訂黨章、議定黨綱,選舉及罷免黨主席以及議決重大人事案等職權,但事實上,臺聯黨的一切大小事主要由“精神領袖”李登輝幕後直接操控。現任黨主席為前“內政部長”、親李大將黃主文,秘書長兼“立院”黨團主任為林志嘉(原國民黨籍)、副秘書長為黃金郎、文宣部副主任為黃瑞華、行政部兼婦女部主任陳敏英、“國際事務部主任”為張禎祥、政策研究部主任為李先仁(原國民黨籍)、組織部主任為陳鴻基(原國民黨籍)。

  (二)在“立法院”方面:總共包括黃宗源、陳建銘、廖本煙、許登宮、何敏豪、錢林慧君、蘇盈貴、羅志明、林志隆、吳東升、程振隆、黃政哲、王政中等13名“立法委員”。

  (三)地方組織方面:“臺聯黨”在北高市長選舉中失利後,為在臺灣政壇站穩腳跟、避免在2004年“立委”選舉中走向泡沫化,“臺聯黨”決定自2003年後積極發展基層組織,在各主要縣市成立地方黨部、招募黨員。3月28日,“臺聯黨”的第一個地方黨部高雄市南部黨部成立,據稱共招募了500多名黨員,“臺聯黨”並號稱要在年底之前在全省各地陸續成立地方黨部。

  (四)週邊組織方面:基層組織薄弱的“臺聯黨”主要依靠李登輝的民間支援力量及學術界、政商界的人脈進行選舉與社會動員。一是 “李登輝之友會”,目前全臺各地已成立了26個“李登輝之友會”;二是“臺聯黨”全權接收了“臺灣綜合研究院”、“國家政策研究院”以及李登輝在學術界的其他人脈,為“臺聯黨”規劃選舉議題、選戰對策以及各種法案發揮了重要的“後援部隊”角色。三是“北、中、南、東社”,“臺灣教授協會”、“醫界聯盟”等“臺獨”組織成為“臺聯黨”的重要擁護者與主要社會動員力量。此外,與李登輝李關係密切或長期支援“臺獨”的部分企業成為提供“臺聯黨”選舉經費的重要“金主”。

三、政策主張

  以維護李登輝分裂路線為使命的“臺聯黨”成立後,不遺餘力地推行“激進臺獨”路線,獲得島內外“激進臺獨勢力”的掌聲,認為其才是真正支援“臺灣獨立運動”的政黨,“臺聯黨”也由此取代日漸式微的“臺教會”、“建國黨”等“激進臺獨”組織,成為“激進臺獨勢力”的總代表。

  (一)大肆鼓吹“改國號、制定新憲”。“臺聯黨”宣稱“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存於世界;臺灣現狀的任何變更,都必須經由臺灣2300萬人民透過公民投票決定;應改國號為‘臺灣共和國’,制定‘臺灣基本法;臺灣的未來就是‘一邊一國’,兩岸關係應該是‘兩國關係’”等等。“臺聯黨”不僅在“立法院”積極推動“公投立法”,還集合島內“臺獨”組織發動“臺灣正名運動”大遊行,要求將一切冠有“中國/China”的社團、公司等全部改名為“臺灣”,將“國號”改為“臺灣國”或“臺灣共和國”等等。

  (二)阻撓發展兩岸經貿。為防堵兩岸經貿、人員交流的快速發展增強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向心力,李登輝、“臺聯黨”極力反對鬆綁“戒急用忍”、反對開放兩岸直接“三通”。叫囂 “鼓吹加速三通,等同鼓吹加速統一”,兩岸若要就“三通”進行談判,必須在“國與國”的基礎上進行。

  (三)在意識形態領域加速灌輸“臺獨認同”。在李登輝主政的12年間,為斬斷臺灣民眾的中華民族意識,李不斷在意識形態領域向臺灣民眾灌輸“臺獨意識”。下臺後,李登輝更是不遺餘力地鼓吹臺灣應加速培育臺灣民眾的“建國意識”。李登輝聲稱,當前臺灣最大的危機在於“國家認同”出現混淆,“要擺脫一個中國的糾纏,臺灣內部必須有認同臺灣的國家意識”。李登輝、“臺聯黨”還鼓吹要徹底在思想、文化上與中國劃清界線,鼓動“教育部”全面揚棄過去中小學史地教材的“大中國”觀點,並要求在中小學推廣鄉土語言教學,將閩南話列為“第二官方語言”等等。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