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4日電 上海市臺辦網站日前刊文《高雄夜市巧遇“家鄉人”》,作者講述了在臺灣環島8日遊期間的一個小插曲,作者一行人在高雄一家小吃店,因口音相倣而偶遇“家鄉人”,身在異鄉卻感受到濃濃親情。
文章摘錄如下:
據説,臺北士林的夜排擋很有名,可是行程匆匆,無法去一吃為快。直到赴臺的第3天上,我們才在高雄夜市吃上了夜排檔,好在這裡的夜排擋在臺也算排得上號的。
我們同道3個“驢友”進一家小吃店,站在一張餐桌旁看吧臺上方的價目表。一位50歲上下的食客進來就坐。因我們妨礙了他,就向他道歉。他很感動。便友好地向我們介紹:“鱔魚面味道是不錯的。”於是我們就點了鱔魚面。
那位食客吃完後,來到我們桌上聊聊。我見他説話與我們口音差不多,想必也是大陸來客,便問他是哪人?不料他説:他是高雄人,生在高雄。據説,臺灣居民70%是閩南人,閩南話難以聽懂。便問他:“祖籍在哪?”他説父母是浙江嘉善人。反問我們:“聽口音很熟,你們是哪人?”當知道我們是上海浦東人時,他更高興了:“上海浦東和嘉善相距很近,是家鄉人啊!”這是我們能理解的,同在他鄉,口音相倣的都屬“家鄉人”。如果到了新疆、西藏,只要是上海東南沿海地區的人,一概都認老鄉。
我們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一會兒那“同鄉”向外走去,我們以為他回家了,也並不在意。不久,他回來説:“你們慢慢品嘗吧!再見!”我們也站起來與他道別。他説:“朋友們,有機會再來臺灣啊!”須臾,我們將鱔魚面橫掃一空,我等咂咂嘴巴,回味著美食,味道確實不錯。當我們去付款時,卻被老闆告知:“剛才你們的朋友已經買過單了!”“啊,怎麼可能?”我們頓時大眼瞪小眼,都怪自己太粗心。慌忙趕到門外,可是“家鄉人”早已不見人影。
轉眼,環島8日遊結束了。然而在臺灣感受到的濃濃親情,我們至今難忘。素昧平生的那位高雄“家鄉人”請我們吃的那碗鱔魚面,至今還回味無窮。(周曙明 談新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