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陳誠回憶錄:918丟掉東北對中日國力影響有多大

時間:2010-10-11 09:43   來源:鳳凰網歷史

  核心提示:日本本身資源實甚貧乏,但自侵佔我東北後,情勢為之一變。東北煤、鐵産量極富。煤藏雖不甚厚,但採煤事業極為發達,如撫順年産煤七百萬噸,本溪湖年産煤六十萬噸,兩處産量已可佔全國産煤之首席。至於鐵則産量與儲量均為全國各省之冠,遼寧一省之鐵儲量即佔全國百分之七十九。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全國産鐵二百四十萬噸,而遼寧之鞍山及本溪湖兩處産鐵共計八十七萬噸,佔全國産鐵百分之三十七。

  煤、鐵為重工業之主要資源,日本侵據東北後,足使我重工業發展為不可能。其關係之大如此。

  又東北大豆産量佔全國百分之七十,佔世界百分之六十,産區仍在日益擴大中,實為東北一最大富源。戰前,東北大豆出口占産量半數以上。民國十八年,大豆、豆油、豆餅三項出口價額共計二萬萬三千萬兩,約佔全國出口總額四分之一。石油儲量亦甚富,約佔全國百分之五十二。制鹽業亦甚發達,年産八百餘萬擔,約佔全國百分之十五。此外名産尚多,不勝縷。總之,東北實為中國之生命線,九一八後盡為日本囊括以去。日本經濟基礎雖甚脆弱,得東北足以彌補其缺憾;但在我國,實無異喪失了經濟命脈。抗戰進入第二年,武漢轉進後,我們的經濟生活之艱苦,簡直不堪言狀,而軍民上下終能苦撐到底,神聖抗戰之可歌處在此,可泣處亦在此。

  文章摘自《陳誠回憶錄》 作者:陳誠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抗戰之前,中日兩國的國力懸殊甚大,非到萬不得已,中國實在沒有輕言抗戰的道理。所以委員長在二十四年(一九三五)五全大會席中宣示“和平未到絕望時期,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犧牲”。這兩句話沉痛而悲壯,一方面站在人道立場,告訴我們的敵人,不要輕啟戰端;一方面站在國家民族的立場,表示中國忍辱負重,自有其一定限度,實在迫不得已,中國也不惜犧牲一切。可惜日本人自恃其國力雄厚,非中國之所匹敵,認為中國抗戰無異自取滅亡,於是他們就在二十六年(一九三七)七月七日掀起盧溝橋的烽火。和平到此完全絕望,最後關頭的犧牲也就由此畫定。

  當時中日國力究竟懸殊到什麼程度,在這一節裏我想作一個簡單的比較。

  先就軍備方面説

  (一)兵力的比較

  日本當開戰之初,其陸、海、空軍無論在品質上與數量上均佔絕對優勢。他們的現役員兵雖僅三十八萬人,但合預備役及後備役則為二百萬人;第一、二補充兵約為二百四十萬人,合計四百四十萬人。海軍一百九十余萬噸。空軍飛機二千七百餘架。

  我國兵役制度尚在初創,陸軍只有現役兵一百七十余萬人,補充兵約五十萬人。海軍十一萬噸,尚不及日本十分之一。空軍僅有戰鬥機三百零五架,合各式飛機一共僅有六百架。我陸軍雖有一百八十二個師之番號,但作戰初期預計可使用於第一線之兵力,僅為步兵八十個師、九個獨立旅、九個騎兵師、二個炮兵旅,又十六個獨立團而已。

  (二)兵役制度及人力動員比較

  日本實行徵兵制度,凡年滿十七歲至四十歲之男子,均有服兵役之義務。其人口總數為一億零五百餘萬人,可動員之人數為二千七百八十余萬人。兵役區分為:

  1常備兵役:現役:三八○、○○○人,預備役:七三八、○○○人。

  2後備役:八七九、○○○人。

  3第一補充兵:一、五七九、○○○人。

  4第二補充兵:九○五、○○○人。

  5動員概況:人力:二七、八三○、○○○人,兵員:八、八六○、○○○人。

  我國於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始公佈兵役法,然因募兵制度行之已久,為顧慮事實,未能盡廢。二十五年(一九三六)三月,明令實施兵役法,實則仍採徵募並行辦法。但實行未久,抗戰即已開始,以故我國兵役制度及人力動員,均不足以應付抗戰之要求。在八年抗戰當中,兵役制度雖隨時注意改進,然兵員補充仍時有捉襟見肘之苦。八年間,我動員兵員一千二百二十余萬人,已感難乎為繼。我國人口有四億五千萬之眾,以視日本一億多人口,而能動員人力二千七百餘萬者,相形見絀多矣。

  (三)編制裝備比較

  日本戰前輕重工業均已相當發達,軍備充實,裝備補充均無困難,且能適應機宜,隨時裝備特種部隊。其部隊編制裝備,遠較我國優越。計其一個師團戰時兵力,約為官兵二萬二千人,馬五千八百餘匹,步騎槍約九千五百支,輕重機槍六百餘挺,各式火炮一百零八門,戰車二十四輛。

  我軍編制向極陳舊,為適應國防需要,預定自二十五年秋至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底,調整六十個師,配以相當特種部隊,以為國防軍之基幹。其編制每師官兵一萬一千人,步騎槍三千八百餘支,輕重機槍三百二十八挺,各式炮及迫擊炮四十六門,擲彈筒二百四十三枚。其劣勢程度,可以想見。尤以重武器短少,不足以組成戰略單位之火力。且大多數編制名額未盡充實,尤為最大弱點。

  (四)軍需工業比較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對輕重工業之建設,不遺餘力。戰爭發動之時,已有金屬工業工廠六千六百餘所,機器工業工廠九千余所,化學工業工廠四千三百餘所,軍用資料製造廠三十四所。其所有戰爭武器,如飛機、戰車、火炮、船艦、車輛及化學兵器等等,均能自造;且其民用工業發達,在戰時可改裝而從事軍需生産。雖其國內資源貧乏,然可由我東北榨取,並可取給於輸入。故敵人之軍需工業,實非我國所能望其項背。

  我國因科學落後,工業基礎脆弱,軍需工業設備簡陋,技工缺乏,尤屬十分幼稚。且復限于財力,無法大事擴充,致重武器多不能自造,往往付之闕如。抗戰軍興後,積極整頓結果,産量倍增,益以盟邦援助,勉強支應而已。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