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為什麼選擇臺灣作為其棲息地?史學家楊天石從蔣介石和臺灣的因緣、臺灣的戰略地位諸角度加以論述,可惜沒有一字提及作為首倡者的蔣介石幕僚張其昀。其實,張其昀與國民黨遷臺方案和行動大有關聯。
資料圖片:張其昀
張其昀其人
張其昀字曉峰,是著名的史地學家、教育家,係蔣介石的同鄉(浙江寧波人)。張其昀1900年出生,進入蔣介石幕府之前,他是一位純粹的學人,曾經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南京中央大學任職、任教10年之久。
1943年,張其昀應邀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及講學。1945年,抗戰勝利歸國後,他出任浙江大學文學院院長。1947年,他被選為“國大”代表。1949年,張其昀取道廣州轉赴臺灣,成為蔣氏父子的股肱之臣。
到臺後,張其昀曾被稱為臺灣的“文化之父”和“教育之父”,又因經其手完善了臺灣的高等教育體系而被臺灣學界譽稱為“博士之父”。
1954年,他出任臺灣的“教育部部長”,先後主持建立了“南海學園”,“恢復”了“中央圖書館”,並設立了“國立歷史博物館”、“科學館”、“藝術館”、“教育資料館”,此外又創辦了“中國文化研究所”、“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等。張其昀晚年尤致力於教育文化事業。
成為蔣介石的文士
抗戰時期,張其昀經同鄉陳布雷的引薦,結識了蔣介石。陳布雷自殺之後,蔣介石身邊的空白也是由張其昀來填補的。
蔣介石之所以會看中張其昀,除了同鄉關係及陳布雷之死形成的空缺,更主要的還是因為張其昀的思想和才華。張其昀曾撰寫過《中國歷代教育家史略》一書,此書深得蔣氏的賞識。
1949年夏,應蔣介石的邀請,張其昀離開大陸,赴臺灣出任國民黨“總裁辦公室秘書組組長”,這實際就是取代了已死的陳布雷,成為蔣氏“小朝廷”中“官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此後,張其昀又相繼擔任國民黨“中央黨部宣傳部長”、“中央改造委員會秘書長”、“行政院政務委員”、“教育部部長”、“總統府資政”等,他還是國民黨第八屆至第十一屆的中央常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