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春如今只是臺灣屏東縣的一個小鎮,但是在臺灣歷史上,它曾經舉足輕重。
事情還得從當年震驚中外的“牡丹社事件”説起。恒春古名“瑯嶠”,在高山族同胞語言中,瑯嶠是臺灣尾端的意思。這裡,有著許多原住民部落,統稱“瑯嶠十八社”。1871年10月,琉球宮古島船民在海上遭遇風暴漂流至臺灣瑯嶠地區,誤入高山族部落牡丹社。由於言語不通,高山族同胞誤以為他們是入侵海盜,殺害了其中一些人。1874年,覬覦臺灣已久的日本,以上述事件為藉口,悍然跨海出兵臺灣,佔領牡丹社等地。清政府急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前往臺灣巡防。沈葆楨赴臺後,積極備戰,採取切實有效的防衛措施,爭取軍事上的主動權,迫使日本侵略者不得不與清廷談判、撤兵。
“牡丹社事件”之後,沈葆楨認為臺灣雖然孤懸海中,卻是大陸東南沿海七省的屏障,而且物産豐饒,列強早就垂涎三尺,如不好好經營,早晚要落入外人之手。於是他給清廷上了一篇萬言奏章,奏請在臺灣增設府縣,清廷完全採納。為防日軍再次入侵,清廷命沈葆楨為欽差,統籌臺灣海防事務。鋻於瑯嶠位處臺灣南部門戶,地位重要,沈葆楨便於1875年在“瑯嶠”築城設縣。因為瑯嶠氣候溫煦、四季如春,沈葆楨便將新設縣名取為“恒春”。
恒春城池歷時4年全部完成,為標準的清代縣級城池設計,氣勢雄偉,防禦功能完備。資料顯示,城墻以磚石三合土構築而成,高約2丈、厚約8尺,城墻周長計880丈,建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內外門洞皆半圓拱,其上建有城樓。各城門之間各有窩鋪8間,城門上各有炮臺4座。墻垣上方有1384垛雉堞,砌磚疊石而成。城墻外環繞護城壕溝,壕寬3丈3尺,深6尺5寸。每一座城門皆有壕橋對外連通,並駐守三四十位守城士兵。
一百多年來,恒春古城歷經風雨侵襲、地震破壞、人為拆除,已非原來面貌,但昔日城池輪廓依稀,形制規模尚稱完備,也是臺灣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城。2005年,恒春建城130週年,臺灣有關部門重新整修了古城,如今,這座見證臺灣百年滄桑的古城,已然成為臺灣一處重要的景點,每天都有許多人到此流連徘徊,訪古問今。
當年修建恒春城池的建築材料大多來自大陸。大量石材從福建船運至臺灣,並集中在恒春西門切割整理,西門便成為築城的起點,沿著西門入城的大街就順理成章成為當時最熱鬧繁華的街道。如今名為中山路的這條恒春老街繁華依舊,商店林立,人潮涌動,一些老舊建築古意盎然,透著舊日風華。
與中山路十字交匯的福德路,是臺灣最大的檳榔集散地,走進這條寬僅5米,長不過500米的小街,似乎走進了戰場。這條日銷售檳榔高達5萬粒的小街,兩旁檳榔攤、檳榔店、檳榔批發行一家緊挨著一家,來自各地的檳榔採購商將原本狹窄的巷道擠得水泄不通。恒春人男女老少都喜歡吃檳榔,不過時下臺灣流行的檳榔,恒春人吃不慣,他們吃的是受過落山風洗禮的“番仔青”。恒春人不僅把檳榔當零食吃,還把檳榔當成嫁娶的重要禮品。到恒春,一定要到福德路逛逛,衝著檳榔,也衝著那份濃濃的鄉土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