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客家人護臺禦敵、維護祖國統一的歷史作用

時間:2008-02-13 10:39   來源:新華網

 

  客家人,是漢族的八大民係之一,世居中原,因戰亂或災荒,幾經遷徒,輾轉至閩粵贛邊區,散居世界各地,共有6562.429萬人。大約在 康熙年間到民國時期,客家人分五次大規模從大陸遷往臺灣。在臺灣2300萬人口中,客家人有460萬,約佔l/5。在異常艱苦的遷徙歲月中,客家人養成了一種開拓進取、不畏強暴的獨特精神,保存著一種愛國愛鄉、深明大義的文化意識。臺灣客家人的這種優良傳統和作風世代相傳。回顧歷史,臺灣曾經多次遭到西方列 強的騷擾和侵佔,臺灣人民進行了長期不屈不 撓的反抗鬥爭。在護臺禦敵、維護祖國統一的偉大鬥爭中,客家人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

 

  一、反對外來侵略的傑出人物

 

  當葡萄牙的航海者在中國沿海的航程中,看到一片綠色蒼翠的島嶼,讚嘆為“美麗島”的時候,臺灣便引起西方冒險家的注意。從此以後,臺灣就不斷遭到葡、西、荷、英、美、法、日等列強的覬覦和侵略。在民族危機、國難當頭的關鍵時刻,客家人中出現了不少傑出的人物,他們大聲疾呼,喚醒民眾,吹響了反侵略鬥爭的號角,為救亡圖存而不遺餘力。 

  首先佔據臺灣的是被中國人稱之為紅毛番的荷蘭人。當時客家人雖未大批遷徒臺灣,但是在大陸的客家人聞此消息,無不義憤填膺。1661年,福建汀州客家人劉國軒被民族英雄鄭成功任命為收復臺灣前軍大將,一批客家人緊跟在其周圍,為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立下了汗馬功勞。隨後,劉國軒奉命駐守在雞籠(今基隆)一帶,多次打敗荷蘭殖民者的入侵。為保衛祖國領土、增強海軍實力,劉國軒曾回家鄉汀州招募軍隊,不少青壯年應徵入伍。 

  由於英、法、美、日等各國殖民者多次窺探侵略臺灣,臺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1868年,廣東豐順客家人丁日昌向曾國藩建議,建南洋海防重心於臺灣;1874年,建議在臺灣駐泊鐵甲船,以作東南海防之屏障。1876年 11月,丁日昌以福建巡撫身份巡視臺灣。他在臺灣視事期間8個月,足跡遍全島,並多次上疏清廷指出:“臺灣孤懸海上,礦産豐盈,各國群思染指。不籌海防則已,欲籌海防,宜全力專顧臺灣,庶臺防無事而沿海可期安枕”。他在臺灣採取了一些措施,架設電線,籌築鐵路,抓緊設防開發,為臺灣的防務和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

  1894年中日戰爭爆發後,廣西灌陽客人唐景菘被任命為臺灣巡撫。他看到了臺灣民眾“願報效殺賊者,日有千數百人”的強烈抗日 情緒,曾經積極策劃防務。《馬關條約》簽訂後,他反對割讓臺灣,並籌措抗敵。日軍曾懸金60 萬購其頭。 

  廣東欽州(今屬廣西)客家人劉永福,受命率領黑旗軍駐守臺南。臺北淪陷後,劉永福向臺灣同胞發出聯合抗日的號召:自問年將六十,萬 死不辭。……願合眾志成城。執挺勝敵:在我堅心似石,棄職以為,……惟軍民共守,氣味最貴相投;淮楚同仇,援助豈能稍異?本幫辦亦猶人也,無尺寸長,有忠義氣;任勞任怨,無詐無虞”。劉永福將自己率領的黑旗軍放到最危急的戰場上,來團結不同派系不同地區的各軍。他在臺南被推為軍民抗日首領,所部黑旗軍曾在苗栗、彰化和嘉義等地聯合義軍英勇抗擊日軍。直到10月19日,日軍大舉進攻臺南,他才內渡大陸。

  愛國志士臺灣苗粟客家人丘逢甲,原籍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當臺灣割讓日本的消息傳來,他挺身而出,奔走呼號,三次上書,字字血淚,反對割讓臺灣,指出:“和議割臺,全民震駭。……如日酋來攻臺灣,臺民惟有開仗”。萬民誓不從日!割亦死,拒亦死,寧願死於亂民手,不願死於日人手。他統領抗日義軍和客家鄉親,“拒倭守士”,駐防臺中。他身先士卒,跟入侵日軍浴血奮戰。在新竹、臺中一帶轉戰月余,終因彈盡糧絕,寡不敵眾,揮淚內渡廣東鎮平縣。 

  由於清廷妥協投降,局勢難以挽回,唐景菘、劉永福、丘逢甲三人于1895年5月25日成立“臺灣民主國”,唐景蔣被推為總統,劉永福被推為大將軍,丘逢甲被推為義軍勇軍統領。“臺灣民主國”的成立完全出於反對日本統治,盡可能把臺灣保存在中國版圖之內。他們改的年號 為“永清”,意思極為明白,就是“永戴聖清(永遠擁戴清王朝)。他們在《總統文告》中宣稱:“惟是臺灣疆土,荷大清經營締造二百餘年,今雖自立為國,感念列聖舊恩,仍應恭正朔,遙作屏藩,氣脈相通,無異中土。”在《自主宣言》中也表明:“事平之後,當再請命中朝,作何辦理”。“臺灣民主國”絕無“臺獨”的意向,相反在號召民眾反日鬥爭中起到積極作用,絕不可跟今天的“臺獨”同日而語,相提並論。丘逢甲傾家財以為兵 餉,號召民眾“人自為戰,家自為守”,以實際行動影響著臺灣民眾的護臺禦敵鬥爭。 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消息傳到臺灣後,客家民眾無不興高采烈、異常激動。臺灣苗栗客家人羅福星,祖籍廣東嘉應鎮平縣。他受中國同盟會派遣,于1913年3月在苗栗召開臺灣革命同志代表大會,發表《大革命宣言書》,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號召民眾起來光復臺灣。他置個人安危于度外,繁忙奔走于臺中、臺北、臺南、苗栗等地,召集同志,發動民眾,宣傳革命,佈置起義計劃。他曾兩次被捕,但鬥志不滅,最後於1914年3月3日被日本侵略者處死。遇害前曾素紙筆作絕筆書曰:“不死於家,永為子孫紀念;而死於臺灣,永為臺灣同胞紀念耳”!羅福星為國犧牲、慷慨就義的事跡 感動著千千萬萬的臺灣同胞。 

  抗戰爆發後,臺灣人民把臺灣的解放寄託于祖國抗戰的最後勝利,把臺灣的反日民族解放與祖國的抗日民族鬥爭緊密結合起來。闖蕩臺灣的客家人,跟祖國人民一道,團結禦侮,同仇敵汽,站在民族抗戰的第一線,溶入了轟轟烈烈的抗戰洪流中。 

  從劉國軒到丁日昌,從丘逢甲到羅福星,這些臺灣客家人中的傑出人物將自己的前途和命運跟祖國、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在民族危機面前,他們總是站在祖國和民族的利益高度,審時度勢,喚醒民眾,為護臺禦敵、維護祖國統一而鬥爭!

  二、客家人抵禦外敵赴湯蹈火

  當西方列強的跌蹄踏入美麗的寶島,侵略者的屠刀在肆無忌憚地砍殺臺灣同胞的時候,臺灣人民和全國人民同仇敵愾,奮起反擊。素以不畏強暴而稱著的客家人,站在鬥爭的最前列,為了抵禦外侮,勇拋頭顱,奮灑熱血;為保家衛國,視死如歸,義無反顧;為了抗敵復臺,挺身赴難,至死不渝。 

  鄭成功麾下大將除劉國軒外,還有福建平和客家人何枯、廣東潮陽客家人丘輝,身邊均聚集著一批客家人。他們成為收復臺灣的急先鋒,跟荷蘭侵略軍展開激戰,個個拼死殺敵,重創荷軍。在鄭成功領導反對外來侵略,維護祖國領土主權的鬥爭中,客家人做出了貢獻。 

  1894年中日戰爭爆發後,臺灣的客家人為抗擊日軍侵臺,更是發揮了不同尋常的特殊貢獻。他們有的振臂高呼,揭竿而起;有的毀家舒難,招兵買馬;更有數不勝數的客家人群起響應,遙相吶喊,手握刀槍,馳騁于槍林彈雨之中。 

  臺灣苗栗客家人吳湯興、徐驤、賴永興,臺灣新竹客家人姜紹祖(巨商姜秀巒之孫,他還散盡家財),組織客家鄉親,編成義軍,成為保衛臺灣最堅強的子弟兵。他們跟日軍殊死戰鬥,在新竹爭奪戰、尖筆山之戰、苗栗之戰、大甲溪之戰、八封山之戰、嘉義地雷戰、臺南保衛戰、曾文溪之戰,每一次戰鬥都打得日軍血流成河、屍橫 遍野,使日軍聞風喪膽,每邁出一步都付出沉重代價。當日寇侵佔臺北、新竹時,客家民眾繼續抵抗,連青年婦女都拿起了武器。最終由於寡不敵眾,守臺義軍首領先後壯烈犧牲,以身殉國。徐驤臨死前還大聲高呼:“大丈夫為國捐軀,死而無憾”!他們用鮮血染紅了抗日的旗幟,用生命譜寫了護臺的樂章。他們的事跡可驚天地,泣鬼神,光青史,傳四海。 

  在抗擊日軍入侵臺灣的行列中,還有一支由客家人組成的“六堆”義軍,臺灣屏東客家人李向榮、蕭光明分別任大總理和副總理。他們神出鬼沒,作戰頑強,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以至日本的報紙也發出了“六堆義軍英勇無比,難以戰勝”的哀嘆。後來,蕭光明戰死於訪寮之役,李向榮潛渡祖籍廣東蕉嶺,但“六堆”義軍仍戰鬥到最後一刻。據丘福盛先生《六堆同胞孤軍抗日血淚史》記載:“我義勇軍由丘鳳揚(繼) 任大總理,林光福為副總理,鐘發春為總參謀, ……義勇兄弟也越戰越勇,時及正午,全莊無一不中彈,火海沸騰血肉如風雨,硝煙朦朧天日俱昏”。“這個神聖的牙城也被燒成光禿禿的焦土,堪稱寸草不留。於今長興莊被稱為‘火燒 莊’,其來由也在此”。 

  臺灣新竹客家人胡阿錦,原籍廣東梅縣。他曾與黃娘盛等一起,組織起三千多人的抗日民團,在桃園龍譚坡一帶阻擊從臺北南下的日軍,隨後轉戰楊梅鎮。他又聯絡陳秋菊、林李成等各路義軍,從三麵包圍臺北市,後見久攻不下,退守深山。臺灣屏東客家人林少貓(亦作小貓),憤日本侵略臺灣的暴行,于1896年聚眾數百人于臺南風山城南鳳嶺起兵抗日,隊伍迅速擴大至數千人,常襲擊鳳山縣城、阿猴街等處日軍。1898年,會同另一支義軍林天福部出擊,臺南日軍紛紛驚逃。 

  受羅福星之感召,臺灣臺中客家人陳阿榮,組黨抗日,被捕遇害,被稱為“南投事件”;臺灣臺中客家人張火爐,起義抗日,被捕遇害,被稱為“大湖事件”;臺灣臺南客家人李阿齊,集同志圖起義,被捕遇害,被稱為“關帝廟事件”;臺灣苗栗客家人賴來,夜襲日人東勢支廳,于戰役中中彈身亡,被稱為“東勢事件”。 

  在日本佔據臺灣的五十年間,臺灣人民的抗日烽火始終沒有停息過。臺灣客家人,亦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武器。他們一有機會,就捲土重來,東山再起,弄得日軍惶恐不安。抗日戰爭爆發後,無數臺灣省客家人,為驅逐日本侵略者,出生入死,赴湯蹈火。在苗栗、 新竹、桃園、屏東、彰化、鳳山、諸羅等客家人較為集中的地方,到處都有客家人保家衛國、馳騁 疆場的身影,到處都有客家人為國捐軀、血染風采的感人事跡。這些無名英雄、客家鄉親,為臺灣的抗日曆史譜寫了燦爛輝煌的篇章,表現出他們維護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和驅逐日本侵略者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為祖國統一而奮鬥

  當世界列強把罪惡的魔掌伸向我神聖的領土,從祖國母親的懷抱中強行搶走臺灣的時候,收復臺灣、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便成為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客家人為了祖國的統一,民族的尊嚴,盡心竭力,奮鬥不已。 

  300多年前,劉國軒和他身邊的客家人跟隨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打敗了荷蘭殖民者,洗雪了民族的恥辱,維護了祖國領土完整和尊嚴。客家人建立了永留青史的豐功偉績。劉國軒順應潮流,跟文武大臣商量,勸説鄭成功之 孫鄭克土爽歸順清朝政府,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再次建立了不朽功勳。 

  1895年日本殖民者割據臺灣後,臺灣省客家人無論身處世界何地,都強烈期盼臺灣早日回歸祖國。丘逢甲內渡後,仍然唸唸不忘收復臺灣,賦詩曰:“四萬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來”。“不知成異域,夜夜夢臺灣”。“重完破碎山河影,與結光明世界緣”。這些詩篇表達了他懷念家鄉父老的深情厚意,發奮驅仇復土的悲壯情懷,以及渴望臺灣回歸祖國的強烈願望。他給兒子起名“念臺”,臨終前還囑咐:“葬須南向吾不忘臺灣也”。 

  日本佔據臺灣時期,不僅對臺灣人民實行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掠奪,而且在文化上進行野蠻的精神摧殘,激起了廣大臺胞的不滿和反抗。具有強烈民族意識的客家人置個人安危以度外,滿懷報國之志,以各種方式宣傳救亡圖存、維護統一的道理。針對日本殖民者實行奴化教育,開辦各種類型的學校,很多客家人開辦了“書房”、私塾和私立學校,廣大師生不顧禁令,偷偷上課,教師用客家話講授漢文。在“五四”運動的直接影響下,臺灣青年紛紛成立進步團體,進行民族主義思想的啟蒙宣傳。廣東中山大學等校的臺籍學生在四川樂山客家人郭沫若等人的影響下,建立廣東臺灣革命青年團。該團發表了《告中國同胞書》,呼號“勿忘臺灣,臺灣乃中國之臺灣,民族乃中國之民族,土地乃 中國之土地。與此同時,臺灣各族農會和各種工會組織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起來。 

  20年代至30年代,臺灣文藝進入了新的蓬勃發展的時期,涌現出一大批才華橫溢的新文學知名作家,創辦了不少進步的文藝刊物。臺灣新竹客家人吳濁流,原籍廣東蕉嶺。他是臺灣現代、當代文學史上承前啟後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反對奴役、爭取獨立和自由的立場和政治傾向,充滿著強烈的民族意識、時代精神和熱烈的愛國情感,代表作有抗戰前夕開始創作的長篇小説《亞細亞的孤兒》等。他的作品對其他客家人,如臺灣屏東(原籍廣東梅縣)人鐘理和、臺灣桃園人鐘肇政、臺灣屏東人鐘孝上等,都産生了一定的影響。 

  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日本殖民者為配合“皇民化運動”,對臺灣文藝界殘酷圍剿,所有進步文藝刊物被迫停刊,臺灣新文學運動遭到空前摧殘。但是愛國進步的知識分子仍不甘屈服,有的潛回祖國大陸,有的轉入“地下”,有的採用隱晦、曲折的手法,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與日本殖民者的文化鉗制政策和所謂“皇民文學”巧妙週旋和鬥爭。小提琴家蘇萬松,著名山歌手兼採茶戲演員阿玉妲、梁阿才等,還有演民族傳統的正音京戲班子的“宜人園”等,以客家話、京腔演唱“三國演義”、“封神榜”、“包公 案”等,在啟發和鼓舞臺灣同胞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方面,都起了積極作用。 

  抗日戰爭爆發後,許多愛國臺胞冒著生命危險,逃回大陸,同祖國人民一道抗戰。留在島內的廣大同胞,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英勇的鬥爭,用實際行動支援祖國的全面抗戰。廣東饒平客家人鄭進安、廣東南澳客家人蔡買生、福建 龍岩客家人鄭資深、廣東高要客家人龍才、福建上杭客家人陳(一作黃)景岳等等,他們在臺灣組織了中華會館、抗日救國會等社團,或者積極進行宣傳收復臺灣,瓦解敵軍,協助抗戰等方面的工作;或者身先士卒,熱血疆場,跟日本侵略軍進行了殊死的戰鬥。他們有的在日寇牢籠裏大義凜然,忠貞不渝,寧死不屈;有的在日軍屠刀下慘遭殺戮,不幸遇難,以身殉國。他們為祖國的抗戰事業,為臺灣的回歸祖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

  在歷史上,客家入是護臺禦敵、保家衛國、維護統一的一支中堅力量,他們的豐功偉績,將百世流芳,萬古長青。今天,“一國兩制”已在香港、澳門順利實行。那麼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海峽兩岸的客家人應繼承先輩們的未竟之遺願,為實現祖國統一的宏圖大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劉加洪)

 

編輯:賀晨曦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