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北故宮博物院

時間:2009-08-28 14:40   來源:SRC-423
  【名稱】“國立”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

  【地址】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

  【成立時間】1962年

  【藏品數量】60萬件

  位於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倣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建築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墻壁,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

  臺北故宮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6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瑯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類。博物院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出,並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館內的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

  【展廳介紹】

  臺灣故宮博物院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碧瓦黃墻,充滿了中國傳統的宮殿色彩。博物院的主體建築分為四層,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層是辦公室、圖書館、演講廳;第二層是展覽書畫、銅器、瓷器、侯家莊墓園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層陳列書畫、玉器、法器、雕刻及圖書、文獻、碑帖、織繡等;第四層為各種專題特展。在第三層後面建有一座26米長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離地面50米,內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長180米,高、寬均為3.6米,分隔成許多小庫房,中間為通道,分類收藏著各種文物。

  【歷史沿革】

  故宮博物院于抗日戰爭的前夕,選擇重要文物南遷。1948年底,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在即,國民政府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軍艦轉運臺灣。原故宮博物院文物分3批運走2972箱。一起運臺的還有“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852箱及其他單位文物。文物運臺後,先存臺中市,租借臺中市糖廠倉庫存放。1950年4月,臺中郊外霧峰鄉吉峰村倉庫落成,運臺文物隨即遷入新庫存貯。1957年,在亞洲協會贊助下,在庫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陳列室,公開展覽所藏文物。

  1965年,在現址建成新館。新址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歲誕辰,命名為中山博物院。臺當局規定設置“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由故宮博物院保管使用。“中央博物院”歸併故宮博物院後,故宮博物院全部文物由臺中運至臺北中山博物院,以此作為院址,1965年11月12日正式開幕。至此,運臺文物才得到一個適當的保存環境。運臺文物主要為書畫、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琺瑯、雕刻、文具、圖書、文獻及其他工藝品,初為230863件,“中央博物院”併入後,增至242592件。連同整理後的檔案30余萬件及受贈、收購1萬餘件,目前共有60萬件。

  【藏品統計】

  在臺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有甲骨檔案2萬多片,該院收藏的甲骨檔案數量列世界甲骨收藏機構的第二位;瓷器2萬多件,包括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該院的中國古代瓷器是全世界各博物館中最精、最多的;銅器1萬多件,包括歷代錢幣,其中有商週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4300多件,如商代蟠龍紋盤、獸面紋壺、西周毛公鼎、戰國犧尊等;玉器5萬多件,其中有著名的新石器時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聞名海內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鑲玉如意等;書畫真跡近1萬件,其中有從唐至清歷代名家的代表作,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後部長卷,懷素的《自敘帖》,顏真卿的《劉中使帖》,蘇東坡的《寒食帖》等;善本古籍有近2萬冊,包括中國僅有四部的《四庫全書》較完整的一部;明清檔案文獻近40萬件,其中有清朝歷代皇帝(石+朱)批奏折、軍機處檔案、清史館檔、實錄、起居注等,以及世界罕見的滿文老檔40巨冊。

  【藏品保護】

  採取了防潮、防蟲的各種措施。文物庫房恒溫、恒濕,防火、防盜,並採用現代化技術自動控制,可保文物安全無虞。繼承、利用傳統工藝技術和引進自然科學新成果,對殘損的文物進行修復。

  【展覽活動】

  該院陳列展覽強調配合旅遊觀光事業及為大眾服務的原則,院內辟有銅器、瓷器、玉器、書畫等各種陳列室。先後舉辦商周青銅禮器展、“我國瓷器的發展”、書畫精華特展、故宮藏玉、“中華民國開國史料展”等展覽。在建院60週年之際,舉辦了大型綜合陳列“華夏文化與世界文化之關係特展”。還在院內開闢了三希堂古典茶藝雅座和倣宋、明庭園至善園。為了方便外地民眾參觀,還舉辦了巡迴文物展覽,深入許多市縣展出。

  【文獻出版】

  該院出版有《中華五千年文明集刊》、《國之重寶》、《惠風和暢》、《文物光華》、《故宮寶藏》、《元四大家》、《唐寅的研究》、《山水畫皴法點苔之研究》、《清代通鑒長編》等著作,並影印出版了文淵閣《四庫全書》。院內還有定期刊物《故宮文物月刊》和《故宮學術季刊》等等。

  【影象資料】

  大型記錄片《臺北故宮》

  【著名藏品簡介】

  寶石紅僧帽壺

  明 宣德

  通蓋高19.2cm,口徑長16.1cm,口徑寬11.2cm,底徑7.6cm。

  壺口沿呈三階漸高邊,形似僧伽帽,故名。

  器外通體施紅釉,釉色鮮紅,並帶類似橘皮上的針孔氣泡眼,口、足、帽沿邊等出棱處,呈現白邊,內部及底釉泛青。胎骨勻細,圈足露胎,細膩潔白,間帶鐵質斑點。器無款,底刻乾隆禦制詩。

  僧帽壺形使見於元代,宣德寶石紅僧帽壺為世所稱,口、足或轉折棱邊常見“燈草邊”白邊,為宣德紅釉普見現象。寶石紅僧帽壺,深受清宮帝後所愛,清佚名畫“胤禎妃行樂圖”之四幅中,雍正妃傍的立櫃格上即置有寶石紅僧帽壺。

  蓮花式溫碗

  宋汝窯(A.D.960~1279)

  汝窯,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

  器作十瓣蓮花形。以蓮花或蓮瓣作為器物之紋飾及造型,隨佛教之傳入而盛行,爾後更取其出泥不染之習性,寓意廉潔,廣為各類器所採用。本器狀似未盛開蓮花,線條溫柔婉約,高雅清麗。原器應與一執壺配套,為一溫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見。

  汝窯曾為宮中用器,因採覆燒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宮中命汝州燒造青瓷”之舉,汝窯之入選,支燒滿釉應是原因之一。支燒另一用處為防止器底塌陷,汝窯所用支釘細小,所留釘痕狀似芝麻,器底五支釘痕即是,也就是俗稱的“芝麻釘”。釉面細碎紋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

  蓮花溫碗,以其典雅造型,溫柔不透明釉色,在傳世不多之汝窯器中,更顯珍貴。

  嬰兒枕

  宋 定窯(A.D.960~1279)

  瓷枕造形採嬰兒側臥于榻上,頭微揚、寬額、身碩、雙手交叉為枕,兩腳彎曲交迭,狀極悠閒。左手執一狀似綵球童玩,絲帶貫穿,上下以蝴蝶結飾固定。嬰兒臉部交待清晰寫實,模樣雅稚可人,衣飾以今日用語應是:身著長袍,外加背心,長褲,布鞋。背心前襟飾錢形紋,後背劃牡丹,長袍下裳印圓形團花,衣袖長褲無紋飾,顯示以不同布料縫製而成。榻周開光,印有龍紋,底平無釉,刻乾隆禦制詩。

  宋、金時小瓷枕廣為流行,有最簡單的長方形,亦有動物造型的,如虎形枕,及狀似如意雲狀,取其吉祥意的如意枕,本件嬰兒枕為其中造型較為繁複者。宋代嬰兒紋樣極為流行,傳世宋瓷中,北方青瓷係、景德鎮影青瓷、技法繁雜的磁州窯係以及本件所屬的定窯係,均可見以嬰兒或孩童嬉戲為紋樣的作品。

  定窯,在今河北曲陽縣,古名定州,故名定窯。白釉色泛黃呈牙色,裝飾技法有淺劃、深刻、模印等,題材亦豐,尤以劃法技法靈巧熟練,線條流暢,作品生動活潑。

  院藏同型嬰兒枕兩件,北京故宮亦有一件,三件造型一致,均以模印成型,除在細部紋飾技法、紋樣、部位及尺寸略有差異外,在面貌、衣飾皺褶幾乎一致,想當時應有一共同樣本,提供模制。

  五彩龍鳳大盤

  明 萬曆

  高4.6cm,口徑30.3cm,足徑20.3cm。

  侈口大圓盤,窄唇,矮圈足。胎薄,施釉潔白,器面圖案為釉下青花與釉上低溫彩共同描繪成。

  明神宗萬曆時期,官方手工業喜愛製作五彩繽紛的作品,以寓意吉祥為要,而題材瑣碎;在同一平面上,常以各種形狀的開光框緣界隔出不同空間與主題,使觀者視線所及,紋飾滿布,幾無間隙;多樣主題並呈,讓人目不暇給,充分營造華麗而熱鬧的氣氛;同樣的風格也見於此時的漆器和織物的圖案設計。另方面,若仔細觀察細部,則見畫工用筆軟弱潦草,不經意的出現筆線出鋒,色彩漫溢出界的情形,均可見此時窯場大量産制卻又疏于管理,以及匠者應付的心態。

  以本件開光中的穿花龍鳳為例,龍鳳都只是形式化的外型,纏枝番蓮也只拘謹的勾描外廓再填色,筆致柔弱稚拙,似乎只是依樣葫蘆,虛應故事;但其仍儘量保持官樣的原貌,官土輕薄潔白,釉色瑩亮,色料淘洗勻細,其繁複多彩、色調喧嘩,以及細碎的填染,反而成為此時期讓人驚艷的特色。
編輯:楊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