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蔣公陵寢——慈湖

時間:2010-04-30 12:22   來源:華夏經緯網

  有這麼一段無法驗證的傳説,據説蔣中正車行大溪一帶突然內急,司機只好在荒郊野外停車,而當蔣中正鑽過樹叢準備小解時,眼前豁然開朗,他發現一片如同老家奉化縣溪口鎮的風景,這就是後來的慈湖。但如果追究起歷史,許多人不知道這個長期以來與領袖畫上等號的地方,原本是個礦場。

  慈湖所在的謙記礦場是在日據時代開始運作,1906開始採礦,1930年之後歷經3次災變,業主無法承擔損失,而于1939年最後一次災變後停工,荒廢10年後,才由蔣介石派人收購,並命榮工處設計承建為行館,名為“洞口賓館”,之後改名為“慈湖”,有懷念親恩之意。

  慈湖陵寢總面積為37.5公頃,因行館所在原為礦工洗浴的地方,至於主礦坑口則在慈湖陵寢前方,憲兵營舍原本是礦場辦公室和福利社,後慈湖還有一些依照礦坑坑道修築的密道以及避難設施。

  桃園縣政府一心一意發展以兩蔣為主題的觀光産業是有其道理的,以慈湖來説,平均一年有100萬人次前往謁陵,而1998年創下的最高紀錄為157萬人次。

  説是謁陵,但對觀光客來説,倒不全然懷著緬懷領袖的心情,島內外遊客除了對這位政治強人好奇外,儀隊每小時換班時的花式操槍,更是旅遊書籍的介紹重點,就像在教廷看瑞士籍的衛兵,或是英國白金漢宮前的禁衛軍,但慈湖的儀隊則在政治思維與觀光思維之間拉扯。

  中正與經國兩位蔣“總統”與桃園縣有密切的關係,從大溪走上復興鄉角板山,以蔣介石停留的足跡成為桃園縣政府兩蔣文化園區的內容,除了慈湖之外,包括大溪公會堂(現為大溪藝文之家)、大溪中正公園、頭寮陵寢、慈湖雕塑紀念公園,以及復興鄉角板山公園、角板山行館等;兩蔣文化園區沒有有形的圍墻,只是一個尋訪過去時空的概念。

  (圖/儀隊交班是旅遊書介紹慈湖的重點,但慈湖雖然重新開放,儀隊仍未進駐。王以瑾攝影;本報資料照片)

  慈湖雕塑紀念公園

  前幾年各縣市都在拆蔣公銅像,只有大溪鎮長曾榮鑒反其道而行,弄了塊土地四處蒐集人家不要的蔣公銅像,剛開始只覺得雜亂奇怪,但銅像多了竟也弄出了特色,在這4公頃的園區裏已有超過100座銅像,包含坐姿、立姿、騎馬姿勢、半身像等,還有少數孫中山先生和蔣經國先生的銅像,是臺灣走過強人政治時代的紀念品。慈湖雕塑紀念公園就在慈湖旁。

  大溪中正公園

  大溪中正公園內的蔣公戎裝騎馬銅像被視為雕塑的上乘之作,其比例勻稱,表情生動,是銅像中的極品,也許是因為住在行館裏的蔣公每天出入都要看到它,作者因此格外用心。

   中正公園算是大溪人對政治交迭的心情縮影;大溪清朝時就發展為重要貿易地,日據時代當桃園其他市鎮普遍過著物資缺乏生活時,一河相隔的大溪卻自成一世界,但水運沒落、鐵路發達後,大溪的富裕成了過往雲煙,許多老一輩的人無法忘懷當年的幸福日子,將自己當成日本子民,但國民政府的軍人卻無法接受日本時代留下的痕跡,日本神社被一把火燒燬了,建起了超然亭,神社的殘跡堆棧成石桌石椅,有熱血沸騰者用力刻下“雪恥報國”,但這些字不久之後又被涂掉,對領導者認同差異的衝突就在此無聲地上演。

  中正公園附近日本人還建了忠魂碑、大溪公會堂等,也隨著政權移轉,忠魂碑遭到拆除,大溪公會堂則由日本官員的聚會場所轉為蔣公行館。

(圖/大溪中正公園內的蔣公騎馬銅像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王以瑾攝影)

(圖/神社雖由超然亭取代但保留了石燈,於是成為今日這副怪模樣。王以瑾攝影)

  角板山行館

  也因為勾起對故鄉的思念,蔣中正在角板山設立了另一處行館,這處青山綠水環抱的行館彷如入口難覓的桃源境地,但其實距離大溪鎮不過半小時車程,交通相當便捷。

  神秘的角板山行館在1995年桃園縣政府接管後已不再神秘,秀麗的風景成為人人可賞的珍貴資源,區內除了保留行館原建築,另有憲兵營房及侍衛隨從宿舍、梅園、思親亭、人工湖、戰備隧道等,而入口處受保護的傾毀建築物則是日據時代的“樟腦收納所”。

  角板山行館因早年移做他用,已看不出蔣公生活的痕跡,桃園縣政府以老照片和文史資料試著拚湊出30、40年前行館的樣貌以及兩位蔣總統的生活,行館旁的戰備隧道,過去盛傳可直通慈湖,但神秘的鐵門拉開後證實,這隧道全長只有100公尺,出口在復興鄉的中正路旁,不過,隧道雖然很短,但高而寬敞,再鋪上個紅地毯,確實很有“元首”專屬的味道。

(圖/角板山行館依山傍水,風景優美。王以瑾攝影)

(圖/拉開神秘鐵門後才發現,傳説中可通慈湖的坑道只不過100公尺。王以瑾攝影)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