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龍古道(斯瓦細格古道)
苗栗縣泰安鄉的龍山部落,位于汶水溪北岸的橫龍山山腳下,泰雅族語稱為“斯瓦細格”(Swashake)。住在這里的泰雅族人,屬于霞喀羅群,祖先來自新竹五峰的石鹿。
這支部族幾經遷徙,最初遷往北坑溪的雪見,後來部份族人再遷居苗栗南莊的鹿場;日據時期,一部份族人再越過加里山,遷至泰安的汶水溪上遊,即今日的龍山部落。
這條由鹿場越嶺加里山,沿著橫龍山棱線至龍山部落的山間小徑,原是泰雅族人走出來的獵徑,後來也成為龍山部落的泰雅人與鹿場族人之間往來的探親道路,稱為“斯瓦細格古道”,現在則以“橫龍古道”而聞名。
1908年,日本政府為鎮壓新竹五峰石鹿地區的泰雅族人,沿著汶水溪,依循這條山路,修築“加里山理蕃道路”,由橫龍山通往加里山,再擴展至樂山、鹿場大山及新竹鵝公髻山,沿途設有日警監督所及隘寮。這條隘勇線,至今剛好滿一百年的歷史。歷經百年的歲月,泰雅族人的武力抵抗已成雲煙,而日本政府亦早已退出其殖民統治。隘勇在線,昔日的監督所及隘寮僅存部份地基、駁坎及矮牆工事遺跡,供後人憑吊懷古而已。昔日煙硝擾攘的警備道路,如今化身為踏青賞楓的古道幽徑。從山腳下的龍山部落,已辟建一條“橫龍山產業道”,可開車通往橫龍山附近山腰的古道登山口。從登山口出發,橫龍古道長約1.6公里,是一條約1個小時路程的健行步道。
初次探訪橫龍古道,才發現這條上山的產業道路,並不好走,水泥路蜿蜒盤旋,有不少超過90度的大陡彎。而且道路狹窄,只容單輛汽車通行,幸好沿途未遇來車,否則不知如何會車相互避讓。這短短5公里的產業道路,開車就花了20分鐘,且都使用低速檔,不時在二檔、一檔之間變換引擎馬力,才能順利通過陡彎處。
產業道路的終點,有一小小的停車場,約可容納五、六輛汽車停放,旁有觀景平臺及坐椅供登山客休憩。登山口豎立一塊直立碑石,寫著紅紅的大字“橫龍古道”。起登後,石階路呈之字陡上,穿越林間,周遭為闊葉混合林的環境,混雜著不少竹林。約五、六分鐘上棱,抵達一雨量計裝置站。石階至此消失,轉為傳統山徑,緩緩上坡,循著棱線北向加里山而行。
穿過細瘦的竹林,變為林貌較原始的混合林,不久,就來到了一處約莫百坪的林間空曠地,四周有高約半公尺多的石砌矮牆。這里是昔日隘勇在線一處隘勇監督所,設有警部、警部補、巡查、巡查補及隘勇等,至少擁有三間以上的房舍。據說當年還曾設有炮臺。日本警備部隊如此深入斯瓦細格,設立武裝據點,自然引起泰雅族人的反抗,一度偷襲監督所,割去三個首級,迫使日本人一度撤離。然而,剽悍的泰雅族人,傳統的弓矢獵槍,終究抵擋不住日本政府的現代武裝力量,而不得不繳械歸降。
過了隘勇所遺址,山徑明顯變為寬闊且平緩,很明顯的隘勇路,循著平緩的山棱前行。這已進入橫龍古道的菁華段。古道已在海拔1400公尺以上,中海拔的闊葉混合林,間雜幾許槭樹,可惜槭樹葉紅的季節未到,沿途仍是一片綠意森林的景象。
深秋初冬,山風沁涼,陽光穿進林間,暖和拂照,走在這樣海拔高度的古道上,身心舒適,一路愜意。不久,遇一小段箭竹林,箭竹比人高,又擠迫山徑,形成一小段箭竹隧道。穿過箭竹林,古道又恢復為平緩坦途。山徑覆灑不少落葉,踏踩過時,沙沙作響,古道更見幽意。偶爾樹林草叢傳來一陣騷動,打破靜謐的氣氛,是被旅人驚擾,慌張竄逃的竹雞。
|
這一路而來,古道穿梭處于山林間,幽而雅,少展望,至此景觀丕變,峻的壁岩,遼闊的視野,景致雄奇,氣象不凡。極目遠眺,山巒層層之外的平野城鎮,遠至海壤之外臺灣海峽,更遠的地平線與天邊白雲,盡收眼底。難得天氣如此清朗,遠物歷歷分明。
古道繞爬過峭壁,有叉路小徑可登上巨岩頂處,憑高遠眺,臺中大甲沿海景色隱隱可見。接著是余分鐘的陡峭爬坡路,出現了古樸的石砌石階路,或許是隘勇路的遺跡之一。爬過陡坡之後,遇左叉路,可通往南莊八卦力社(約180分)及八卦力山(約250分鐘),這條山路是昔日龍山部落(斯瓦細格部落)與南莊賽夏族巴卡山社兩族來往的一條婚姻道路。
抵達這里,距離山頂已不遠。續行七、八分鐘,登上了騰龍山。騰龍山,海拔1665公尺,又稱“橫龍山北峰”,有一山字森林三角點。這里是橫龍古道的終點。這里是南莊鄉與泰安鄉的交界處,山頂展望佳,觸目所見,層巒疊嶂。後續仍有山徑可通往加里山,遙迢漫長,路程約6小時,可以想像當年隘勇巡防這條警備道路的辛苦及危險。
橫龍山的主峰,卻不在橫龍古道上,而是在橫龍古道登山口附近,海拔更低的棱在線。于是回程返回登山口後,再前進橫龍山。上山費時約80分鐘,下山僅40分鐘就返抵橫龍古道登山口。從登山口循著產業道路往下走,約六、七十公尺,遇右叉的水泥路。沿著水泥路往上走,又有右叉路,取直行,水泥路隨即變成土路,最後縮窄山徑。
|
由橫龍山續行,一路下坡,不久,山徑轉為石階步道,然後接土石路,最後接水泥路,抵達橫龍山產業道路另一頭的登山口。接著,再走約0.9公里的上坡路,返回橫龍古道登山口取車。產業道路繞得遠,沿途無遮蔭,山友可考慮從橫龍山主峰循原路返回橫龍古道登山口,這樣較省時,也較輕松。
來源: 聯合新聞網—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