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3日發表社論說,不受制式行程約束的自由行,將讓陸客可以用一種更自由、更開放的心情認識臺灣比較真實的庶民面向,也被認為可以將旅遊商機擴展給更多行業、讓更多人受惠的旅遊方式。開放陸客自由行,我們有這樣的信心,也有這樣的熱情:期盼兩岸人民能夠愈來愈認識彼此,也因此更懂得互相尊重與彼此珍惜。
文章摘編如下:
今年的七月之後,臺灣的大街小巷可能會出現一些選擇以“不跟團”的方式來臺灣旅行的陸客。這些希望擺脫一般觀光行程的陸客,將會認識到什麼樣的臺灣呢?而臺灣又會因此認識到什麼樣不同的大陸觀光客呢?
開放陸客自由行,這是觀光旅遊相關產業的期盼,也是自2008年開放陸客來臺觀光後的既定目標。“觀光局”評估,這項新開放策,一年可為臺灣帶來90億元到150億元(新臺幣,下同)的經濟效益。
而反應敏銳的業者早己展開投資行動,迎接陸客與自由行的商機。根據“經建會”資料顯示,預估從今年到2013年,將有34家觀光旅館投資755億元,合計一般旅館總計投資金額約800億元,將創造近1.7萬個就業機會;此外,為了迎接陸客,還有22家觀光旅遊業者正在進行新建或擴建計畫,總投資金額為240億元,預計增加5600個就業機會。業者為什麼要進行如此大手筆的投資,當然就是看好陸客旅遊持續開放後的商機。
在制造業式微後,如此的投資規模與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就臺灣而言,並不多見,自然也為很多人所期待;事實上,股票市場上已有所謂的“陸客自由行概念股”;隨著陸客自由行政策愈來愈明確,這些公司的股價表現也更為走強。開放陸客來臺觀光之初,不少反對者認為一天3000人的目標根本無法達成;甚至懷疑陸客來臺灣旅遊能給臺灣帶來多少經濟活水。不過,事實證明,陸客商機對臺灣的確非常重要。
開放之前,“觀光局”保守估計,大陸觀光客來臺,一年約可為觀光及相關行業增加約200億元的收入。然而,根據“觀光局”與“移民署”的統計,去年(2010年)大陸旅客來臺人數達163萬人次,較前一年同期成長68%,其中觀光客是一一7萬人次,較前一年同期成長98%。根據“行政院主計處”估計,去年陸客來臺觀光對GDP貢獻約為650億元,因為陸客,臺灣經濟成長率向上推了0.28個百分點。2008年,來臺陸客每日平均300人,2009年每日平均1686人;陸客穩定成長,因應旅遊業者要求,從今年起,大陸旅客來臺每天數額已由原先的平均3000人次提高為4000人次;但業者仍表示不敷所需,繼續爭取更高的額度。
當然,開放陸客來臺旅遊,除了經濟收益,這三年來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旅遊狀況。像是旅客戴著安全帽走太魯閣的畫面、阿里山小火車出軌的不幸事件,這些多少都對臺灣人在面對大陸觀光客時的自信心甚至是某種不自覺的優越感,帶來了衝擊。開放,其實是一個向內自省的機會。臺灣人與大陸觀光旅客,彼此或有一種幽微復雜的感受,就更容易牽動敏感的神經;熟悉與接納,需要時間與包容的心。無論如何,實際而言,面對大陸豐沛的觀光人潮,于情于理、于義于利,臺灣都難以抗拒。
而不受制式行程約束的自由行,讓陸客可以用一種更自由、更開放的心情認識臺灣比較真實的庶民面向,也被認為可以將旅遊商機擴展給更多行業、讓更多人受惠的旅遊方式。像是醫美健檢、精致農業和文化創意等領域的業者,有不少人陸續投入了觀光產業,為的就是陸客自由行帶來的機會。
各式各樣非傳統觀光旅遊業者的投入,一方面顯示陸客的魅力,另一方面也顯示臺灣的實力。幾十年開放多元的發展,造就了臺灣在許多領域小而美且專業化的表現,盡管不見得有名山大川,臺灣卻有各種豐富的生活場景與動人氛圍,吸引旅客造訪。許多生活美學的確不是跑景點、趕時間的團客可以領會,臺灣其實更適合用一種品味與感受的心情旅遊。會選擇自由行的陸客,通常是比較在意“體驗”、期待“融入”、準備比較充分的旅行者。當走入臺灣的巷弄街道,住進各具風味的民宿,看見臺灣在不經意間流露的文化涵養,來自大陸的朋友們或許會發現很多沒有列在旅遊手冊里的地方,也很迷人。
開放陸客自由行,我們有這樣的信心,也有這樣的熱情:期盼兩岸人民能夠愈來愈認識彼此,也因此更懂得互相尊重與彼此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