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經常往返兩岸授課的臺灣教授楊志弘訂了兩張直飛上海的機票。“去年一年我大概往返兩岸近10次,9月份還要帶家人去上海看世博,再去北京遊玩,之後直飛回臺北。”兩岸直航定期航班帶來的便利,讓他深有體會。
作為大陸航空公司臺灣分公司的經理人,中國國際航空公司臺灣分公司總經理張允對此深有感觸:“這一年比想象的最好的狀況還要好。直航的效果超出了大部分人的預期。”
載客率近80%
“從今年1月開始,幾乎每個月的營運數字都在創新高。”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總經理周瑩說:“上海、杭州這樣熱點航線的載客率更是高達90%,從這就可以看出兩岸交流的熱絡。”
兩岸直航定期航班開通以來,截至今年7月31日,兩岸直航定期航班共飛行21127班次,載客人數近400萬人,平均載客率在77.5%。
“其實今年1月,我們對兩岸直航會升溫的感覺還比較朦朧,因為定期直航剛開通的時候,旅客數量不是很穩定。”張允回憶說,“今年1月份,我們申請將直航班機全部調整為機型最大的飛機,3月份旅客數量出現井噴式增長。目前來看,兩岸直航航班的經營狀況非常好,盈利僅次于飛往日本、韓國的航線。”
深圳航空公司臺灣分公司總經理王林表示,目前兩岸航線的盈利狀況是深航最好的一條線路。“兩岸定期直航不僅方便了往來兩岸的民眾,甚至刺激了更大的往來需求。”他說,由于搭乘深航班機的旅客大多為臺商、臺幹,旅遊團、公務團並不多,因此最直接的感受是直航刺激了商務人士更頻繁的往來。定期直航後,有臺企甚至將三個月一次的探親假調整為兩個月一次。“正因為如此,經常一票難求。”
行業社會均受益
“兩岸直航不僅讓兩岸民眾往來更簡單,也讓我們業界有了更多交流的機會。”周瑩介紹說,2009年底,東航和臺灣華航就啟動了空服員交流計劃,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里,每天都有1名對方空服員在自己飛機上,觀摩服務流程和服務技巧,吸取對方的優點。
“臺灣的空服員對旅客個人的服務較細膩,比較能觀察到客人細微需要,確實讓我們學習到不少東西。”周瑩說。同時,和分公司的臺灣同事共事,她也感覺臺灣人的敬業精神和服務態度非常值得學習。
“這條航線上公司之間的競爭並不明顯,但直航確實提供了不少學習的機會。”王林說,各家航空公司在臺灣成立分公司後,都聘用了臺灣人,和臺灣業界也有了更多互動交流的便利。”
除此以外,直航也讓兩岸的公益事業來得更有效率。今年,國航、東航已讚助數百名臺灣弱勢兒童到上海參觀世博。“很難想象,如果不是直航,這樣的活動組織起來會有多麻煩。”張允說,“同時我們還常年讚助臺灣各地的弱勢兒童,到臺北動物園看團團、圓圓,如果沒有成立分公司,這樣的活動操作起來也不容易。”
航班資源仍有開發潛力
近日,華航、長榮、復興等臺灣航空公司相繼宣布降低兩岸直航票價。對此,華航強調是為了“直航周年慶”,長榮航空則表示:9月份之後進入淡季,原本就會提供較為便宜的淡季價格。屬于常態性調降,票價早已公告。
“雖然民眾一直有降價的呼聲,但目前兩岸往來的需求很大,航班仍然供不應求。”王林分析說,臺灣航空公司的調價行為,可能是因為進入淡季以後的短期促銷,長期而言,增加供給才是關鍵。
“現在到臺灣來的旅遊團,遊客年齡大多偏高,而且也大多來自于比較發達的城市,一旦開放‘自由行’,年輕人市場、中等城市市場,都會有很大的需求。”周瑩認為,目前熱點城市的機票經常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供求關係使票價下調的空間不大。
今年5月,海峽兩岸航空運輸交流委員會與臺北市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公會在臺北舉行了第三次溝通工作會議,為滿足兩岸日益增多的交流需求,雙方同意增加航點及班次。
“目前這些加班計劃還沒有完全落實,而且加班大多是針對熱門航點,其實其他城市還有增加航點的需求。”張允認為,盡管一年來兩岸航空運輸業的發展一日千里,但潛在的需求仍然很大。
周瑩分析說,目前兩岸直航發展的“瓶頸”在于臺灣機場方面的保障體係尚未跟上,“如果沒有機場的設備保障和當地的政策支持,即使進一步增加航班,發展空間也有限。”
雖然目前的加班計劃尚未落實,但幾家公司的負責人都對未來發展持樂觀的態度。“把握機遇,趁勢而上。”張允說,“隨著ECFA的簽署,希望兩岸的航空業者能更好地服務于兩岸民眾,促使交流往來更加密切。”(記者 杜榕 姚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