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流動的窗口》

時間:2009-08-05 08:57   來源:新華網
 

黃方興 著 攝影:WilliamPitcher

  自序

    感恩節的前一周,收到香港萬里機構出版社編輯何健莊女士的E-mail,告知《流動的窗口--帶上孩子去旅行》將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在內地出版,十分高興。可惜我們正忙著搬家,那股高興勁兒沒能持續太久便給埋沒在搬箱移家具的勞動中,床、餐桌、沙發、書桌幾項大家具都有了著落,我們倒在沙發上還沒歇幾分鐘,房里留出的空間立馬便給搬家公司送上門的一箱箱書和威廉的老相冊佔滿了。新家還沒有書架,都怪威廉太挑剔,趁兒子上學時,拉著我從城西靠海的家跑到城東,山的另一頭,偌大的洛杉磯,那麼多家具店,給我們一家家看過,還是沒有找到滿意的,不是顏色或款式對不上,便是用料不好,偶爾發現十分中意的,卻又標著天價,令我們空歡喜一場。回到家,新屋還飄著油漆的味道,我打開窗戶,讓油漆味飄出去,陽光瀉進來,落在新漆的牆上、沙發上,以及屋子中央那一堆從地板堆到天花板的紙箱上。算了,沒有書架也罷,先把書解放了再說。這樣想著,我便著手開箱。幾個小時過去,天已盡黑,那所有紙箱終化作兩圈圍牆挨放的書,牆線似的--有了書的屋子,終于有了家的味道。

    背很疼,搬東西搬的,我躺在地板上動不了,腦袋里忙著想,想過些天要烤的火雞;想龍龍的褲子都短了,得給他買些新的;想《流動的窗口--帶上孩子去旅行》再版的新序該怎麼寫……

    龍龍放學回來,見紙箱沒了,興高採烈,把書包往地上一扔,圍著新"牆線"轉了大半圈,找到《哈里o波特》第五冊,便趴在地毯上讀起來,那八百多頁的小說已給他看了三分之二。

    光陰荏苒,這話任何人小時候都不覺得,等慢慢長大了才逐漸領會,待為人父母後,便成了時常挂在嘴邊的真理。這不,四年前跟著爸爸、媽媽從東半球轉到西半球,從北京到羅馬的小家夥,轉眼已經七歲。那時龍龍才三歲半,話還說不成句。我們一家三口從北京出發,搭上火車一路往西行,在幹枯的蒙古草原上騎馬、烤羊肉、睡帳篷,穿越西伯利亞,在莫斯科紅場上流連忘返,在赫爾辛基過仲夏節,在斯德哥爾摩皇宮里閒庭信步,在柏林追尋柏林牆的遺痕,在巴黎小住,把時間花在眾多博物館和無數咖啡店里,後又在伯爾尼爬阿爾卑斯山,在佛羅倫薩感受文藝復興,尋找莎士比亞的靈感,吃吉拉特(意大利雪糕),最後迷失在荒野一般的古羅馬帝國的遺跡中。

    當時一點兒沒覺得龍龍太小,也許不適合像我和威廉那樣扛著背包走世界,只覺得一股上路的衝動兒,便去了。倒是現在,見著些三歲小童時,才意識到龍龍當時的確年幼,只是我們從未把年幼與無知畫上等號,或者因此而低估他的能力。那會兒我們如果往這些方面多想一點兒的話,這一行程很可能也就行不成了。其實,這與人生中的許多事情一樣,在靈感與衝動來臨時立即採取行動,事情常常就在不知不覺中辦成;反觀左思右想者,在想出來的各種可能和問題面前,經常就膽怯或退縮了,留下的就是遺憾和空話。英文里有句熟語," Action louder than words",就是"說不如做",與我們中國人所說的"要做行動的巨人"是一樣的道理。小孩子們,都是純潔、勇敢的心靈,在他們人生最初的字典里,沒有"困難",只有"做",他們,通常都是"行動的巨人"。龍龍的行動有很多,只要不會導致傷人傷己,威廉和我總是盡可能地支持他。從小他就喜歡畫畫,家里到處是紙和筆;喜歡和小朋友往沙池或泥巴里跳,跳就跳唄,大不了回家馬上洗換;路上見了受傷的小蜜蜂在人行道上掙扎,我和他找來小木棍幫蜜蜂移到玫瑰叢里;小時候他迷火車,一旦有空兒,我們就去火車站,看各種各樣的火車來來往往,給他講火車的來龍去脈;這些日子他與志同道合的小朋友設計了一款飛行器,有板有眼畫了無數藍圖,還找我們那些在國家航天局工作的朋友咨詢,專家建議他們先做個模型,小家夥們便著手找材料,有些是要花錢買的,怎麼辦?周末時,他們就到公園去賣小餅幹和檸檬水,餅幹和檸檬水我們幾家大人幫著做,到了公園,小家夥們自己畫了廣告紙四處去張羅買賣。忙了一天,終于有了點成果,正準備上網查便宜的買材料的地方,次日在學校聽說洛杉磯市中心的好些流浪漢衣不蔽體,難以過冬,他們商量後便把那點兒勞動所得貢獻了,買材料的錢還得另外想辦法。

編輯:董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