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濤:ECFA是臺灣避免邊緣化的重要基礎
台灣網9月29日北京消息 台灣網與人民網聯合推出“兩岸大交流 你我共參與”系列線上訪談,29日邀請到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震濤教授,就大交流背景下的兩岸經貿關係進行分析和點評。
主持人在訪談中提問,説到兩岸經貿往來的里程碑式的意義的事件,不能不提到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經歷了非常艱難的歷程。協議簽署一年半了,它的效果到底怎麼樣呢?
劉震濤教授表示,不管從整個世界經濟的格局、亞太地區的格局還是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看,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是必然的,也是臺灣避免邊緣化的非常重要的基礎。
劉震濤強調,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訂以後,改善了兩岸關係,臺灣吸收外來的投資多了,因為外來投資對臺灣有信心了,海外投資協議意向投資達1082億新台幣。
劉震濤指出,兩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最大的目的也是要惠及臺灣的“三中”(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低收入者)人群,關於早期收穫開放措施之後是否給“三中”人群帶來真正益處,劉震濤説,去年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6月份在重慶簽署,臺灣民意機構9月12號批准,到今年9月12號滿1週年。去年我去了9次臺灣,幾乎每一次都是跟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有關,參加了各種各樣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會議。到目前為止,“三中”的反應就中小企業來説應該還是聽到一些,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訂以後並沒有刪改他們的權利,説帶來多少權利還不好説,因為現在剛開始,如果説早期收穫給他們帶來多大收穫還過早。我覺得還是要堅持落實下去。
劉震濤表示,現在兩岸産業合作中,我們要想好怎麼有利於“三中”這個人群的發展,顧及到這些人的利益。同時臺當局在內部分配上、政策上也需要調整,否則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台灣網 馮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