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臺商的西岸夢:把臺灣最好的都拿到平潭
海壇名街又一家商號開張營業。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最早進駐平潭的臺商李雲超先生把綠色臺灣菜園引入平潭。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李雲超是位臺胞,出生於臺中市,屬兔,今年49歲。他説:“我從小就愛做夢,夢想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投資,風風光光幹一番事業,卻做夢也沒有想到——我近10年的生活,是在大陸離臺灣本島最近的一個島上度過的。”
這個島就是福建平潭,距臺灣新竹僅68海裏。平潭是李雲超的老家,選這裡投資不用找理由,更巧的是家鄉掀起了開放開發大潮,李雲超便成了這段歷史的參與者和見證人。
“我的兒子叫平潭”
1987年,臺灣開放赴大陸探親。李雲超的父親李登瑞自1948年赴臺後第一次回到平潭老家探親。此後數年間,父母親兩岸來回跑,時間是一半對一半。
李雲超説,鄉愁就像一首總是唱不熟的老歌,一想起一句半句的詞就心癢。父母的家鄉觀念、回報社會的理念非常強烈,告誡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千萬不要忘本。我生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兒子的名字都是父親起的,特別響亮——老大叫李振平,老二叫李振潭!
李雲超是1993年進入大陸投資的,跑過蘇州、淮陰、福州等城市,幹過房地産,賣過凈水系統産品。他説,父親1994年投資註冊了平潭第一家臺企——康得房地産有限公司,老實説,當時投資環境很差,家鄉很窮,還是貧困縣。
李雲超説,父親特別能吃苦,明知是個窮地方,卻偏偏往裏投錢,沒有辦法!想想我的兩個兒子就明白了,振興啊,報恩啊。李雲超正式到平潭投資是2004年,父親去世後便接了班,任康得房地産有限公司總經理。
把“逢甲夜市”引入海西
2009年5月,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發佈,拉開了平潭開放開發序幕;7月,平潭綜合實驗區應運而生。李雲超興奮不已,他知道平潭人的好日子開始了。他説,實驗區專門因臺而設,對臺胞意味著什麼?機遇呀,千載難逢!
李雲超迅速在經營策略上做了調整。他將商品房建設轉向帶有臺灣色彩的商業地産,利用其地理優勢,吸引更多的臺商進駐平潭。
“臺中市有個‘逢甲夜市’,聽説過嗎?”8月底在平潭採訪時,他反問我。見我支支吾吾,他得意極了。李雲超説,“逢甲夜市”是全臺灣最大、最著名的觀光夜市,美味小吃巨多,最具特色。我要把“逢甲夜市”的商業模式完整地引入平潭,具體規劃是通過建設“康得文化廣場”,讓大陸同胞能親身感受臺灣夜市和小吃的魅力。這個項目佔地150畝,前3期工程已完成,計1160套、20萬平方米;第4期工程今年10月動工,將再建10萬平方米商業用地。
2011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今年3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准了《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明確要求“設立平潭綜合實驗區,開展兩岸區域合作綜合實驗,努力把平潭建設成為兩岸同胞合作建設、先行先試、科學發展的共同家園”。平潭開放開發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這3年,李雲超目睹了平潭建設不斷提速,十分感慨“一天一個億,一天一個樣”的“平潭速度”。不少臺灣朋友好生羨慕,説李雲超投資平潭是誤打誤撞,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平潭由126個島嶼組成,面積是廈門的3倍。作為全國第一個面向臺灣的兩岸交流綜合實驗區,平潭實行300多平方公里的“全島開放”,真是大手筆啊!
嵐島綠方田 嵐臺同耕田
實驗區自成立以來,先後接待了臺灣重要團組260批約3000人次,對接洽談了一批大項目、好項目。不少臺灣知名人士考察平潭,通過臺灣媒體宣傳,反過來對平潭加分不少。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連勝文、知名主持人陳文茜、政治經濟學專家朱雲漢、臺灣大學教授林建甫等都來平潭考察過。他們的感受是“平潭處處是工地”,熱火朝天;普遍對平潭推出的18條支援臺胞創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印象深刻。李雲超説,東岸來的人越多我就越開心。現在最時興的説法是把平潭建設成為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人人都應出力,為平潭加分!
記者採訪了幾位平潭綜合實驗區的官員,獲悉已有60家臺資企業入駐平潭。與實驗區成立前臺資企業只有3家相比,一些媒體已採用“井噴式增長”的表述。對此,李雲超説,據我了解,一些臺灣朋友目前處在“持幣觀望”狀態,條件一夠,立馬就能出手。“井噴式增長”也許很快就會到來。
李雲超説,實驗區有許多好事辦到臺商心坎裏了,比如,台幣、人民幣在平潭都可以結算。臺灣東森電視臺節目今年6月起落地平潭,我們有了在家裏的感覺。“海峽號”去年11月直航“平潭—臺中”航線,截至今年6月底,已運送旅客5.3萬餘人次。我在海峽兩岸的兩個家一下子拉得更近了。
李雲超説,這3年,我還投入2000萬元,與人合作開發平潭樂活玖玖生態休閒農業園。他真希望把臺灣最好的東西都拿到平潭來對接,比如,美麗臺灣花園、花樣臺灣果園、綠色臺灣菜園。公司宣傳詞説得好:嵐島綠方田,嵐臺同耕田。平潭古稱海壇,別名東嵐,簡稱嵐。10個字,意境深遠。美好家園,是幹出來的,靠的是共同奮鬥,光有好夢不行。
2011年,平潭綜合實驗區GDP增長17.1%,達111億元,增幅居福建省第一。
同年,李雲超的公司收入達2.45億元,上繳稅收2700萬元。本報記者 李 林 文 趙樹宴 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