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金融業者:大陸人買保險注重保自己
日前舉辦的海西2012兩岸經濟暨金融研討會透露,目前兩岸金融合作滯後於經貿往來,而且大陸金融發展滯後臺灣近十年,如今大陸屢屢出現的“保險誤導”、保險“同質化”,在十年前的臺灣也出現過。會後,記者採訪了富邦財險大陸掌舵人莊子明,他在臺灣金融界從業已有二十多年,對兩岸金融尤其是保險瞭如指掌。他説兩岸金融觀念差異不小,如臺灣人買車險注重保別人,大陸人卻注重保自己。
臺灣人保險觀念是逐步發生變化的
今年各地接連發生碰撞豪車導致高價賠償事件後,福州一些車主為了預防“吻”豪車致一夜變窮,開始追加第三者責任保險(簡稱“三者險”)。
“臺灣人買車險更注重保別人,大陸人卻注重保自己。”莊子明直言,大陸車主對責任保險的認識還不夠。
他曾帶著團隊在福建省內做過一項調研,結果顯示,福建車險市場與人相關的保費佔比不到四成,其中三者險約佔三成,車上乘客險居次,約佔2.5%,車上駕駛人險等險種佔1.5%左右。車主把多數保險費花在保障自己車輛損失上。整體而言,福建地區車損險保費和三者險保費比例是1.5:1。
而在臺灣,車損險保費和三者險保費比例是1:1,歐美國家的比例甚至是1:2,他們更加注重預防撞到其他車輛(尤其是人)而導致一夜變窮。
莊子明稱,過去臺灣人也像福建人這樣重視車損險,後來看到人員傷亡賠償影響更大,觀念才逐漸發生變化。
據介紹,車輛損失是可控的,通常一輛車車全損也就幾十萬元,所需費用對於車主而言容易承擔。但人員傷亡賠償可能是無底洞,目前福建地區死亡事故,一個人所需賠償金額約為50萬元,三責險平均投保額度約為30萬元,明顯不足。
臺灣金融條款可實現個性化
此外臺灣金融界的人剛接觸大陸金融圈一開始不能理解的是,大陸的金融産品普遍單一化、同質化。
莊子明説,在臺灣,金融條款是個性化的,比如每個人的車險都可能不一樣,按照臺灣的車險模式,車輛由一人使用還是多人使用、用車頻率的多少、週末有沒有開車,都會區別對待。如此一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車險方案,一人用車的保費會更低。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外資保險公司的個性化條款已向監管部門報批,何時能執行還是未知數。
莊子明表示,臺灣保險市場所經營的産險就有300余種,只要是有需求的,幾乎都能承保,而大陸險種則還有限。
莊子明還認為,險種多樣化,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誤導銷售,畢竟個性化條款添加的過程,也是解釋條款的過程,目前大陸普遍存在的保險誤導,與銷售過程簡單以及銷售人員素質不高有關。誤導銷售10年前在臺灣也挺嚴重,現在已不明顯。(歐陽進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