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永福創業園建設機制創新
東南網-福建日報7月27日訊(記者 張傑 通訊員 陳長幫 蘇興坤) 盛夏時節,暑氣逼人。而在平均海拔780米的漳平市永福鎮,卻有著沁人心脾的陣陣涼意。山頭上連片的高山茶園一片翠綠,微風拂過,茶香滿山頭。
被譽為“大陸阿里山”的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目前已落戶臺資農業企業56家,匯聚了480多名臺農在此“深耕”,開發種植5萬多畝的臺式高山烏龍茶,建成大陸規模最大的臺灣高山茶生産基地。高山茶面積在擴大,茶樹的茶齡在成長,臺農越聚越多……
偏居閩西山區一隅的永福,緣何成為臺農臺灣島外青睞的投資首選之地?帶著疑問,記者近日再次走進漳平永福,探訪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16年來走過的點點滴滴。
土地創新:“小茶農”變“職業農民”
19日,臺商陳天洲在他的茶山上,指導工人們對茶樹進行修剪。“如果不是永福,我仍然會在臺灣做一個小茶農,因為臺灣的土地限制了我們擴大規模。現在我雖然還在從事茶葉生産,但可以稱得上是職業農民了!”面對800多畝的高山茶園,陳天洲頗感自豪。
2008年6月,出生於臺灣“種茶世家”的陳天洲賣茶到廣州時喝到了漳平永福出的高山茶,感覺很好,便慕名來到永福投資。目前,他已被在永福創業的480多名臺商選為漳平臺商聯誼會會長。
陳天洲介紹説,茶産業被稱為臺灣精緻農業的“旗艦産業”,規模和品質是兩大核心,在臺灣,一般茶農如果擁有10到20畝的茶園,就已是算得上規模了。而在永福投資的臺農擁有的茶園面積最少的都在500畝以上,“能做到在臺灣根本不敢想像的規模,這都是土地創新的結果!”
擴大規模靠的是土地集約化經營的創新。永福鎮鎮長李文彬介紹,改革開放以來,以種花、種菜而著稱的永福鎮,在土地流轉上更是先人一步。政府健全土地流轉機制和政策引導機制,鼓勵和支援農民在“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下進行土地流轉,並大膽創新流轉模式,採取租賃、招拍挂、轉包、轉讓、互換、股份等靈活多變形式創新土地流轉模式,使得農民參與農業結構調整、創建農業産業化基地的熱情高漲,目前全鎮土地流轉面積達到2萬畝,佔耕地面積4.33萬畝的46%。而高山茶種植主要利用山地,它借鑒耕地方式,土地流轉自然而流暢,為當地臺農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奠定了土地資源基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