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精彩推薦

郭臺銘最看好的下一個産業:機器人大軍報到!

2012-11-16 09:32     來源:創業家     編輯:王思羽

  太臟太累、太危險、太精細、太粗重、太無聊的工作誰來做?機器人現在成為産業界的一個選項。看好未來人口變化帶來的衝擊,各國都開始積極投入機器人産業,臺灣廠商包括鴻海、華碩、臺達電等大廠也正積極進軍。機器人世代,將全面來臨!

  近在法國葡萄園出現了一名詢問度很高的熱門工人,許多僱主都想找他來幫忙采收葡萄,因為這名工人實在太厲害,光一天就能修剪600株葡萄藤,而且據説永遠不會請病假。驚人的是,他擁有四隻腳(輪子)、二隻手和六個眼睛(攝影機)。

  只有50公分高,60公分寬的他,其實是法國著名葡萄酒産地勃艮地的一位發明家米利奧(Christophe Millot)所發明的瓦力(Wall-Ye)機器人,在葡萄酒的生産過程中,葡萄採摘是最基本也是最耗費勞動力的一道工序,但未來瓦力將可解決當地許多葡萄園面臨的缺工問題。瓦力負責的工作,包括修剪葡萄藤、拔除不具生産力的嫩枝,以及蒐集像是土壤、葡萄及葡萄樹榦等活力和健康狀態的重要資料。此外,還可運用追蹤技術、人工智慧以及繪圖能力,行走各葡萄藤間時辨識植物特徵,同步運轉六部攝影機並記錄資料。米利奧表示,瓦力配備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若他發現不在指定的葡萄園內,他不會動工。 機器人會做的事不只這些。在今年德國IFA展當中,有一台即將上市的Famibot S586家用機器人,能透過裏頭的應用程式App,與該公司自製的指定插座連線來控制電源開關,甚至遠端遙控各种家電。吃早餐的時候,點選新聞頻道,他還會念新聞給你聽。 美國軍方日前則是研發出具備高度人工智慧的軍艦滅火機器人,配備專門的感應器和紅外線攝影鏡頭,就算在著火煙霧瀰漫時,也能根據人員的手勢判斷和理解正確指令。

  需要人的地方就有機器人

  美國軍方日前則是研發出具備高度人工智慧的軍艦滅火機器人,配備專門的感應器和紅外線攝影鏡頭,就算在著火煙霧瀰漫時,也能根據人員的手勢判斷和理解正確指令。

  美國軍方指出,以往軍艦被擊中後會産生高溫和大量有毒煙霧,這種機器人可以避免艦員因進行修復工作而再度受到傷害。研發的目的並非減少艦上人手,完全是為了減少同袍傷亡。

  場景再轉回到亞洲,日本算得上是全球最積極發展機器人的國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本田公司2000年開發出來的阿西莫(ASIMO)機器人。身高約130公分,體重約54公斤,他會走路、會跑、會爬樓梯和説話,也會在房間裏走來走去,拿起杯盤,能夠回應一些簡單的指令,還記得一些面孔,甚至記得很多字彙,可以説不同的語言。

  對日本産業界而言,與其説他們探討人與機器人之間的哲學問題,不如説他們更在意如何真正發揮機器人的實際作用。特別是日本已走入老齡化社會,輔助老年人生活的機器人,目前就走在開發的前列。

  包括松下、豐田、本田...,日本的大企業相繼開發健康照護機器人。例如豐田汽車去年11月推出四種輔助腳殘疾人士行走,或幫助起臥困難人士上下床和如廁的機器人,今年開始正式在醫療設施進行實證試驗,2013年可望投入實用化。松下則開發出洗髮機器人,並從今年4月起在理髮店等場所進行試用。此外,松下還開發出輪椅和床合二為一的機器,除了可以在輪椅上睡覺外,還配有自動測量血壓和體溫的功能。

  本田也宣佈已向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提供老年人的試製步行輔助裝置,將內部裝有電池的裝置卷在腰上,裝置上伸出的支架頂端固定在膝蓋上部,該裝置可以感知使用者腿部的動作,輔助腿力衰弱的老年人行走。

  創造新生活應用

  對現代人來説,太臟太累、太危險、太精細、太粗重或太反覆無聊的工作,常常都希望乾脆由機器人代勞。從事製造業的工廠生産線裏,就應用了很多工業機器人,而且效率和速度都有不錯的提升,但是其他應用領域像農業、教育、娛樂及醫療等多元用途,也正在全球各地上演著令人驚艷的戲碼。

  這一點微軟總裁比爾蓋茲便曾指出,機器人産業發展就像是30年前PC産業興起一樣,他大膽預估未來每戶人家都會有機器人,就像現在家中都有電腦。

  面對下世代的科技革命將走入你我生活,臺廠是否已準備好?工研院機械所組長羅一中從臺灣廠商供應鏈分析,臺灣電子科技業擁有豐富相關的技術,涵蓋電機、機械、資訊、通訊、電子、能源、材料及創意內容,且在自動化生産和機械設備也早有完整的産業聚落,“其實臺廠正站在新世紀産業大革命的開端。”

  最具國際規模的新內需産業

  臺大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羅仁權教授表示,相較很多産業在毛利保三保四的邊緣掙扎,“機器人産業和自動化産業是一個高度整合性的ICT産業,産業關聯性高、杠桿效應高、産業應用領域廣,從製造業、汽車業,到未來的醫療照護産業、娛樂教育産業等,不但是未來産業的重要發展基礎,也是帶動其他産業發展的火車頭。”Google臺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也看好臺灣發展機器人産業,他説臺灣製造業實力深厚,且臺商據點遍及全球,但未來人力的確是一大挑戰,對機器人的需求勢必提高,“這是最有國際規模的內需産業!”

  目前臺廠有的專心著墨在工業用機器人領域,有的則是選擇進入一般的消費市場。前者的考量在於,工業機器人具有節省成本、彈性佳與速度快等優點,應用範疇從物料搬運到組裝與包裝皆有,通常這些業者製造這些機器人設備,除了用來強化自身的産線結構外,也會出貨給其他有需要自動化的國內外同業。

  此外,為了因應各個不同産業對龐大的機器人需求,如何進行客制化管理更需要軟體和資訊人才的配合。例如進行開發或長期維護機器人的內部軟體架構、人工智慧演演算法、人機介面的溝通、協助機械硬體製造商組裝與後端測試,並解決實際導入量産後的問題等。

  目前機器人的用途大多是站在協助人類的角度,但未來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加入更多人工智慧。換句話説,要使它們可以累積失敗的錯誤經驗,往前學習、推理和自我修正,甚至可以在工作中偵測和判斷工作中的異常狀態,馬上進行應變或是發出訊息告訴人類。

  機器人會不會比人類更聰明,反過來控制人類?這是許多科技電影與科學界中不斷辯證的問題。與其坐待機器人的智力與運算力超越我們,不如嘗試強化自己,使我們逐步成為超級人類。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