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不能買金融産品?專家吁兩岸特色金融
機會稍縱即逝,在瞬息萬變的金融業更是如此。
5月下旬在臺北的一場討論會上,一批重量級金融業者和學者齊齊呼籲,未來市場在大陸,臺當局應儘速和大陸協商,發展“兩岸特色金融”,幫助在兩岸經貿交往中已經落後的金融業者抓住最後的機會。
時機比風險重要
20年前,臺商便“登陸”發展,如今臺商已經開始戰略轉移,島內金融業卻才剛剛起步前往大陸。與會業者認為,沒能抓住臺商這個最方便的服務群體,金融業“登陸”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然而,失去“最好的時機”,並不意味不再有機會,尚不成熟的大陸市場仍然提供了可以開拓的空間。
臺灣銀行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秀蓮指出,大陸是臺灣金融業的希望,發展兩岸特色的金融業,是目前臺灣金融業發展的重要戰略。
與會的臺“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也承認,目前臺灣金融業面對幾個好機會,其中,新興市場崛起,“中國大陸是個亮點。”
大陸客戶的資産管理是被銀行業者看好的機會之一;向大陸中小型企業放款,以及成立租賃公司,也被認為短期內有錢可賺。
與銀行業相比,保險業者更加心急。島內保險市場已趨飽和,大陸卻是可以深耕的土地。一旦市場開放,大陸的企業年金、醫療保險、汽車保險和微型保險領域,臺灣業者都可以施展拳腳。
有業者提出,兩岸金融合作尚在初期,大陸市場體制也有不完備的地方,到對岸投資要承擔風險。但是更多業者認為,抓住時機比規避風險更重要,與其原地踏步,面對不景氣,不如到對岸放手一搏。
島內需要放開管控
與會業者強調,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臺灣當局應該放開各個層面管控,讓金融業自由發展。
資本能否自由流動,是金融市場活力所在。大家呼籲,將陸資當作一般外資看待,以各種形式引入陸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