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商時報:大陸經濟調整給兩岸合作帶來契機
中新網3月1日電 臺灣《工商時報》日前刊出社論説,當前中國大陸經濟須來一場全面大整理及大提升,這將是今年兩會政策亮點。面對大陸這一波經濟結構調整努力,臺灣有不少幫得上忙的著力點。從另一角度看,大陸調整經濟結構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也給兩岸經濟合作帶來契機,預期今年大陸兩會將帶給兩岸更大互補空間,雙方將會掀起熱絡的“經濟合作風潮”。
文章摘編如下:
今年中國大陸的人大、政協“兩會”,將在北京揭幕。溫家寶將在人大上發表《政府工作報告》,以全面揭示大陸官方今年的各項施政方針。其中,經濟政策的重點預料將是調整結構、維持較快增長、加強民生事業發展等。經濟結構的調整是重頭戲。因中國大陸經濟規模雖已發展到與日本相似的程度,但其過往以土木工程建設、粗放型大工業帶動的經濟發展模式,也留下很多後遺症,此迫使當前中國大陸經濟必須來一場全面的“大整理”及“大提升”。這將是今年“兩會”中的“政策亮點”。
面對中國大陸這一波經濟結構調整的努力,臺灣方面其實有不少“幫得上忙”的著力點。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大陸調整經濟結構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也給兩岸經濟合作帶來契機。剛好兩岸今年將洽商及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過程中有上述大陸經濟因素作背景,雙方談起來必定言之有物,有的放矢,而相關協議之效應亦必可觀。
大陸經濟結構的調整,勢必不脫下列的具體取向:提振民間消費、擴大內需、優化投資經營環境、改變生産方法、改造傳統産業、發展新興産業、縮短地區發展差距、消除居民收入差距“兩極化”現象等。
這些方面,總體上用中共的政策語言來概括,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追求經濟在平穩中較快發展”。此外,還有一個事關世界經濟大環境的面向,就是中國大陸經濟經受這一波國際金融海嘯的衝擊後,目前已無法再如以往一樣地過度依賴外部資源,而必須千方百計把自己內部潛藏的發展動能全面挖掘出來。
在這種情況下,臺灣經濟與産業體系對大陸使得上力之處,主要在於:
第一,協助大陸高科技産業重新出發。以往大陸高科技産業,過度仰賴外國的關鍵技術與核心零組件,使該産業陷於“受制於人”的窘境。如今大陸勢必大力發展“自有智慧財産權”,建立自主的高科技産業。
對於這方面,臺灣方面可以借著較優的産業技術水準,與大陸合作建立研發創新體系,共構成具有兩岸特色的新型高科技産業。剛好在今年春節前夕,臺方公佈了開放晶圓、面板登陸的新措施。緊接著,臺灣晶圓大廠臺積電宣佈,擴大與大陸的整合電路産業化基地和技術中心合作。這些消息對於正要全面加速産業結構調整的大陸來説,真是“來得正是時候”。當然,相關動態也已成為今年兩岸經濟對接合作的紐帶。
第二,協助大陸優化內需消費供銷體系。大陸目前正大力推動內需消費擴大,對此,臺商除借機搶攻內銷市場之外,並可協助大陸方面優化內需消費的“品質”。如提供物美質優、性能先進、價格合宜的消費性産品,嘉惠廣大消費者,或是提供現代化的物流行銷機制,增加市場流通效率。凡此皆有助提升大陸內需消費市場之動能,使相關政策得以加速顯現效益。
第三,協助大陸平衡各地區經濟發展。近來沿海臺商飽受缺工之苦,説明其沿海投資已近於飽和,頗有必要進行“轉場生産”,但其廠房是否轉進內陸,各家臺商的看法並不一致。
在此種情況下,如兩岸經濟合作有眉目,臺商往內陸發展的個案就會大量增加,甚至形成一股新的投資潮流,如此將強化兩岸經濟合作的基礎。另外對大陸方面,則有助於縮短各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因臺商在大陸的投資一貫在當地帶有“先進性”和“創導性”,未來其如能在內陸落地生根,可望帶動當地相關産業的擴大與提升,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甚為顯著。
預期今年大陸“兩會”,將帶給兩岸之間更大的互補空間,因而會後雙方將會掀起熱絡的“經濟合作風潮”。為使這項合作真正使雙方達致“互利雙贏”,我們建議兩岸儘速完成ECFA的簽署,使彼此間關稅減免、市場準入、智慧財産權保護等重要事項,都能早日做出妥善安排。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