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建設充滿期待:臺商盼望稅收更優惠
近日,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正式出臺,受此鼓舞,在剛剛落幕的第11屆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上,臺灣投資超越了往年,簽約臺灣直接投資項目37項,利用臺資額達2.44億美元,與上屆相比,分別增長48%和44.38%,而且産業對接項目比以前領域更廣、層次更高。不過,在對海峽西岸的未來充滿期待的同時,包括臺商在內的福建各界納稅人也希望國家能對海峽西岸經濟區作出一些更加優惠的稅收安排。
期盼一:管理更科學
石獅臺商聯誼會秘書長李武林説,《意見》明確表示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進一步發揮福建省比較優勢。”
據此,稅務部門應在管理服務方面有更大的作為。例如福建應率先建立兩岸稅務資訊的交流平臺。也有的臺商提出,福建稅務機關應建立、試行面向臺商的稅務信用制度,以適應新時期徵管形勢需要。
福建某大型電子企業臺商負責人提出,希望稅務部門今後繼續優化管理,讓稅收服務更便捷、更舒心。他建議,當前稅務機關應全面推行“出口退稅遠端預審系統”,方便企業預審出口退稅申報資料,加快申報速度;開發運用“出口退稅遠端申報系統”,實現企業在家就可直接申報出口退稅,提高辦稅效率;利用稅務機關“三大主體”系統工程的整合,簡化企業辦理出口退(免)稅認定手續,加快增值稅專用發票認證稽核資訊的傳遞,加快辦理出口退稅進度;加強對出口退(免)稅業務和有關退稅管理軟體的培訓,全面提高出口退(免)稅管理幹部和企業辦稅人員的業務素質。
福州一些臺商提出,隨著海峽兩岸經貿關係的深入發展,避免雙重徵稅的問題日益凸顯。受歷史原因、政治文化和制度環境不同的影響,兩岸稅收關係特殊,出現了重復徵稅,主要表現在兩岸投資所得和個人所得方面。燦坤集團公司財務部負責人建議,應儘快出臺避免雙重徵稅的政策措施。例如參照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做法,內地和臺灣地區可簽訂關於對於所得避免雙重徵稅的安排,並對設在內地的臺資企業支付給臺灣地區的企業的股息、利息、特許權使用費等給予免征預提所得稅的優惠。
莆田達芙妮鞋業財務部負責人還建議,未來國家應建立兩岸稅收協調製度,以利於及時穩妥地解決兩岸稅務爭議等問題。同時,稅務機關應成立小組專門對臺資企業提供納稅申報方面的服務,並定期提供最新稅務法規的資料及解釋,以協助企業充分了解稅法。
期盼二:政策更優惠
一些臺商反映,臺灣地區發展空間小,産業轉移成必然趨勢,內地是最好的接轉基地,而擴大臺灣地區與內地的交流和合作,稅收還有很大作用空間。
據了解,在福建的臺商們普遍希望,政府能以海峽經濟區納入國家戰略部署、兩岸關係和貿易往來日趨正常化為契機,從稅收角度積極探討、完善對台貿易政策並給予適當放寬。他們建議,擴大生産企業外購産品視同自産辦理出口退稅的範圍,對進料加工出口業務在視同內銷徵稅時採用按月按銷售比例劃分年終清算調整的辦法,並取消對免抵額徵附加稅費的規定;擴大出口貨物“入倉退稅”政策享受範圍,適當降低對臺小額農産品貿易企業一般納稅人認定門檻,對水産品出口企業試行小額貿易免予提供有關單證備案措施;對從福建口岸進口的臺灣農業産品視同自産農産品,對進口商視同農業合作社,給予免征增值稅;建議配合古雷港口開發,在東山縣試點建立閩臺自由貿易區。
福州臺商協會會長莊福池希望,一是海西經濟區的各類企業從事生産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參照深圳和浦東開發區統一按照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二是海西經濟區能比照西部地區或者天津濱海開發區,實行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他建議,對在福建投資的國家規定的鼓勵類産業,可以比照西部地區享受同等稅收優惠。對設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以國家規定的鼓勵類産業項目為主營業務,且其當年主營業務收入超過企業總收入70%的企業,企業經自行申請,稅務機關審核後,可減按15%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莊福池還建議,對企業在海峽西岸經濟區投資新辦交通、電力、水利、郵政、廣播電視等基礎實施的,該部分業務收入佔企業總收入70%以上的,由企業自行申請,經稅務機關審核確認後,內資企業自開始生産經營之日起,第1年至第3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4年至第6年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他還談到,國家應完善相關鼓勵自主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改變以往單純的稅額減免與低稅率優惠政策,增加加速折舊、投資抵免、技術開發基金等稅基式優惠手段的運用,做到稅基減免、稅額減免與優惠稅率3種方式相互協調配合,以促進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同時,取消研發支出增長10%的限定條件,只要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內的企業當年發生了研發支出就允許享受該項稅收優惠政策,從而達到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作用。
在國際金融危機中,漳州臺商協會常務副會長呂榜洲的企業不裁員、不減薪,與國家共渡難關。他提出,今後國家可否減免部分地方稅,如免征自用土地的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自用房産的房産稅或城市房地産稅,免征屬於地方留成部分企業所得稅。對於主動向稅務機關改正以前年度的不合規稅務事項或申報錯誤的臺資企業從寬處理。陳光平 陳文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