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精彩推薦

“大三通”前世不忘 福建:先行先試助推

2009-02-09 09:0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張方翼

  2008年11月15日,兩岸交流迎來了意義深遠的歷史轉捩點:兩岸人民期盼已久的“大三通”水到渠成,在歷經59年的波折和期待之後,兩岸的客機、輪船和信件,跨越臺灣海峽,不再繞經第三地而直接通往彼岸,實現直接“三通”。

  兩岸“三通”,福建先行。人們不會忘記,在實現“大三通”之前,福建為兩岸交流交往、先行先試作出的長期努力,積聚了寶貴經驗。這些交流,是在兩岸對峙的狀態下悄悄開始的;這些接觸,是在漫如長夜的隔絕中艱難進行的。

  別離之情 長久之痛

  兩岸對峙、隔絕,應追溯到1949年。此後的幾十年間,兩岸人民有親不能探,有家歸不得。長久的隔絕,是中華民族長久的痛。

  無盡的海岸、延綿的海灘,都是福建人特別是閩南人再熟悉不過的地方,隨著潮汐承載著無盡的離散悲痛。

  在眾多的閩南村落中,東山島上銅缽村的際遇最為慘痛。距臺灣高雄僅110海裏的東山島,當年曾被潰逃的國民黨部隊大舉抓丁。全縣共有4749名男丁被抓。在這次抓丁後,銅缽村成了“寡婦村”。銅缽村展覽館館長黃鎮國説,當時全村被抓丁147人,他們留下了91個妻子。這91個女人幾十年一直在家守候,等待她們的老公從臺灣回來。

  漫漫的守候沒有盡頭,還好有只“海峽鴻雁”牽起了他們的思念之情。當年的黃鎮國還是個30齣頭的年輕人,他幫全村婦女寫過無數封的家書。在兩岸還沒有對話的年代裏,一封家書要通過海外華僑換兩個信封才能寄到臺灣,從臺灣寄回的家書同樣要在海外輾轉才能到達東山。“家書抵萬金”啊!

  化解冰封 探親潮涌

  烽火歲月離散了親情。處在戰事最前線的金門與廈門見證了許多傷感的往事。福建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楊華基説:“我印象很深的是1954年9月3日舉行的一次大規模的炮戰,然後是1958年的‘823’炮戰。這些大的軍事行動,在我的心靈裏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不僅槍對槍,炮對炮,兩地廣播也喊出了較勁的火藥味。

  長期對峙之後,1979年,兩岸關係終於進入了新階段。這一年元月,福建大嶝島上的對臺廣播用直徑長達2.95米的廣播喇叭,宣佈了一項石破天驚的消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佈爭取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與此同時,在鄧小平大力倡導和平統一的指導原則下,福建前線部隊首先停止炮擊,化解兩岸30年的冰封。

  遺憾的是,這個極具善意的大智慧方針,臺灣方面卻以“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來回應。但是,這“三不”不能割斷兩地百姓對親人的思念。

  1987年11月,臺灣當局宣佈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探親的大門一開,返鄉潮涌動祖國大陸。兩岸相距最近的福建,每天都有著感人的畫面。骨肉分離後重逢的情景,是人性的真誠流露。當時,這是兩岸報紙的頭條新聞,是每家媒體都爭相報道的大事。

  用“黎明前的曙光”來形容當時兩岸關係的生機乍現不足為過。廈金不再有隆隆的炮聲,取而代之的是兩岸多元化的合作交流,以及對和平的真切渴望。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