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健保制度面臨成長的煩惱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 題:“醫保典範”臺灣健保制度面臨“成長的煩惱”
新華社記者 趙博
臺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簡稱“健保”)曾被譽為全球醫保典範,然而逐年攀升的財政赤字卻讓這一昔日的“臺灣奇跡”,成為近幾屆臺灣行政當局都頭疼的大問題。調漲健保費恐抬民怨,不漲則財務狀況必定更趨惡化。臺“衛生署長”楊志良近日因在調漲健保費的問題上與行政當局意見相左而請辭,使健保“成長的煩惱”再度暴露出來,健保制度何去何從正在島內引發熱議。
“醫保典範”債臺高築
以繳費互助、社會統籌、平等就醫為主旨的健保制度已在臺灣實行15年,超過97%的民眾參保。根據現行辦法,民眾繳納健保費最低每月600元(新台幣,下同),最高每月5400元,即可享受住院治療、中西醫及牙醫門診、預防保健等醫療服務。這筆支出約佔健保費的三成,僱主和當局負擔剩餘的七成。
由於投保費率低、給付範圍廣、就醫便利,臺灣健保制度曾被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 克魯曼等人譽為醫保典範,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今年一月率團訪台時也對其表示肯定。
在“自付3元、享受10元”的心理暗示下,民眾爭相前往醫療機構看病、買藥甚至經常住院;一些不良醫生和診所騙取健保的案件層出不窮;臺北市、高雄市等地方縣市更是多年拖欠健保費,加之當局監管不善、浪費嚴重,健保的財務漏洞越來越大。
據臺健保局統計,截至去年底,全臺健保收支短絀高達588億元,如果不做任何補救措施,到今年底恐將攀升至1015億元,長此以往“全民健保”有崩盤之危。
如何調漲當局上下不同調
面對鉅額赤字,臺灣“衛生署”祭出規勸北高兩市補繳欠費、向銀行融資週轉金等招數,卻收效甚微。無奈之下,當局不得不選擇以調漲健保費來平衡收支。而究竟有多少人應多繳健保費,成為連日來的爭論焦點,並在行政當局內部出現上下不同調的狀況。
今年1月底的民意調查顯示,84%臺灣民眾對健保財務短絀有所了解,但僅有約三成贊同調漲健保費。過去多次調漲健保費都招致民怨,擔心再度引發民意反彈,臺行政機構負責人吳敦義承諾,此輪健保費調漲以75%民眾不受影響為目標,也就是説,月薪5萬元以上才需要“每月多繳一個便當錢”。
但作為吳敦義下屬的楊志良卻在本週一表示,經過測算,月薪在2.4萬元以上的民眾都需要增繳健保費,平均每人每月多繳97元。增繳最多的是公司老闆和專業技術人員,每月需多繳283元。由此,不受調漲影響的民眾只有59%左右,與吳敦義的承諾相去甚遠。
這位曾參與設計健保制度的官員還直言,儘管如此,調漲方案也只能保證今年度的健保費收支維持平衡,無法消除歷年累積的虧損,健保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健保風波持續“發酵”
宣稱基於專業立場,無法兌現行政當局承諾,楊志良在公佈健保費調漲方案的同時突然宣佈辭職。臺當局領導人馬英九、吳敦義等多次慰留,但楊志良仍表示“去意已決”。他還于3月9日發表聲明,批評臺灣選舉頻繁,年年有選舉,為求勝選,即使是對多數人有利的政策,卻怕影響少數人的選票而不敢推動,呼籲簡並選舉,並理性面對、解決健保問題。
對於楊志良一系列言行,臺灣各界反應不一。多位國民黨籍民意代表認為楊志良得罪民意、影響選情,希望當局考量民眾的承受能力,堅持75%民眾不漲健保費的既定方針。《聯合報》等報章則撰文支援楊志良,呼籲大幅調整健保制度,並儘快修訂選舉制度,改變選舉“綁架”政策的局面。
11日發佈的民調顯示,近六成臺灣民眾認同楊志良請辭,支援“衛生署”調漲健保費方案的不到兩成。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場由楊志良請辭引發的健保制度、選舉制度之爭,恐將持續發酵,難分難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