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臘月十六,又是一年臺灣人的“尾牙”節日。今年臺灣的“尾牙”還因為“一例一休”鬧出了點風波。在“一例一休”下,非工作時間辦“尾牙”,員工出席算不算加班,島內眾説紛紜。近日,勞動部門政務次長給出了回應:老闆如果強制員工在非上班時間出席“尾牙”,就要支付加班費,引起言論一片。不過風波歸風波,一年一度的“尾牙”,臺灣人是不會拒絕的。
“尾牙”的來歷
“尾牙”是閩臺地區的傳統節日,這一詞語對有些人來説可能比較陌生,又是尾巴又是牙的,怎麼就和節日慶典聯繫到了一起呢?這還要從“牙”的含義説起。
在傳統習俗中,“牙”是一種民間祭拜土地公的儀式。在過去,生意人每逢農曆初二及十六,都要準備一些祭拜的菜肴,如牲畜、水果、紙錢等,尤其必不可少的是一隻由雄雞拔毛煮熟的白斬雞,象徵著生意興隆、財運亨通,這種活動就被成為“作牙”。祭拜後,祭拜所用的菜肴會被分給大家食用,也就是我們所説的“打牙祭”。
根據傳統,農曆的二月二日是“頭牙”,六月十六是“半年牙”,而十二月十六,也就是每年的最後的一個“牙期”,就被稱為“尾牙”,也是一年當中最為重要的“牙期”。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