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灣黑道啟示錄:盤根錯節的“黑白關係”(圖)

2016年03月11日 13:15:22  來源:海峽導報
字號:    

 

  5月28日,臺中市黑道角頭翁奇楠在家中槍身亡,臺灣掀起一場“黑道風暴”,而隨著事件不斷進展,再次演變成警察涉黑的“黑白風暴”。

  在臺灣,黑道兄弟總是自詡“鱸鰻”——一種非常兇猛霸道的魚類,代表著自大、橫行無阻、人見人畏。臺灣的“兄弟”玩彈簧刀、武士刀、掃刀,後來進步到玩鋼筆手槍、獵槍,到如今的手槍、衝鋒槍,“行情”越來越高,勢力之爪也越伸越廣,賭場、沙石、軍火、販毒、色情行業甚至是政壇,真是所謂:哪有“利”,哪就夠“黑”。

  這些讓小市民頭痛、警察也無能為力的“黑道分子”究竟有哪些能耐,他們和“政府”之間盤根錯節的“黑白關係”又是如何衍生而來?

  幫派林立 以市場、風化區為據點

  臺中黑道史,要從上世紀40年代初期講起。

  那時還沒有計程車,旅客代步的工具是人力三輪車,車夫們為保有既得的利益及地盤,於是成群結黨,臺中市火車站一帶歷來都是黃金地段,生意特別好,為保有此一“金飯碗”,於是“車頭派”應運而生。

  距車站旁不遠的建國市場專營果菜批發,每日淩晨車水馬龍,“利頭”不錯,“建國幫”陣容日益壯大,順中正路而下,就是與“第一市場”和“第二市場”同名的兩大幫派,再下去就是成功路和柳川一帶的“西湖幫”、“九條龍”、“十三鷹”等等幫派。

  而除了臺灣本土“兄弟”,在那時也有許多自大陸撤退來臺的外省子弟和因故提前退伍的“軍中太保”,也插上一腳,他們組成了 “臺中幫”和“中臺幫”,而後又有“練武”、“血煞”、“十二煞”、“黑騎士”、“小梅花”和“浪子”等外省挂幫派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各領風騷好幾年。

  這些中部黑道以市場、風化區為據點,主要就是因為這些地方龍蛇混雜,人口密度高,“兄弟”們容易謀生,日後因各幫派林立,強肉弱食。

  黑道涉白 轟動一時的“江南案”

  講到臺灣黑道,就不能不提到臺灣第一黑幫 “竹聯幫”以及給臺灣政壇帶來巨大影響的“江南案”。

  “竹聯幫”本來是臺北一個區的學生幫派之一,沒有龐大的賭場,不搞妓院、販毒,只有100多人,而且流動性很大。80年代初期,“蔣政府”為了對付反對勢力,出面與“竹聯幫”老大陳啟禮商量,願意提供1000萬美金來發展,“竹聯幫”在“政府”的支援下,急速擴張到一萬人之眾。

  陳啟禮本人,則在1983年底加入臺 “國防部情報局”,化名 “鄭泰成”,他在1984年8月14日一次“情報局”召開會議中,接受了刺殺“江南”的命令,而此次任務的酬金,是25萬美元。

  1984年10月15日,背景複雜的華裔美籍作家劉宜良(筆名“江南”)在美國遭到“竹聯幫”成員董桂森及吳敦刺殺身亡。內情曝光後,美臺關係頓時緊張,臺方雖然承認為“江南案”主使,但仍強調本案乃“情報局”官員獨斷專行所致,非高層授意,並逮捕了“情報局長”汪希苓、“副局長”胡儀敏、第三處副處長陳虎門等人。然而當時蔣經國次子蔣孝武涉入情報體系甚深,坊間認為蔣孝武可能是主謀,但並無確切證據。

  黑道漂白 “一清專案”後流氓從政

  如果説,“江南案”是臺灣“黑道涉白”的開端,那麼,緊接著的 “一清專案”,則成了“黑道漂白”的導火索。

  “江南案”後,臺灣“政府”因受不了美國強大壓力,于1984年11月12日負施 “一清項目”掃黑行動,第一個即將“竹聯幫”的老大“旱鴨子”陳啟禮掃進去,接著“護法”吳敦及200多名弟兄也被掃進去,當時共掃了3141人進去,使“苦窯”中一時熱鬧非凡。

  界定黑道和派系並不容易,如果説盲目禁止曾經被管訓或是有案底的人參與公職也不公平,但是“一清專案”卻給了那些曾經被“政府”認定為首惡分子的人一個提示:唯有參與政治,才算是取得了安身立命的最佳保單。

  這3141人當中,在參加完“一清管訓”後,不少人親自投入各級選舉中,並有“建樹”:羅福助選上兩屆“立委”,還當過“司法委員會召委”,他的兩個兒子也都擔任過民意代表和“立委”;施臺生、蔡啟芳則是從地方到“中央”,一路過關斬將;顏清標在2001年“立委”選舉時,以羈押被告的身份,還能順利當選更是戲劇化。

  而更戲劇化的一個例子,是鄭太吉。

  2000年8月1日,高雄監獄三聲槍響,結束了鄭太吉不到50歲的生命。開槍打死好友、犯下殺人罪的鄭太吉,身份是屏東縣議長,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更是當地最大的黑社會勢力。1984年因為兩次殺人未遂被“一清專案”管訓,結訓後年僅30歲的他,竟然能夠一舉選上屏東縣議員,還被推舉為議長橫行鄉里,開啟了屏東縣十多年黑道治縣的陰影。

  從字面上解讀,原本應該屬於不同世界的黑道和白道,在26年前的“一清專案”後,不但無法再一刀清楚劃分,黑道參政更成為了趨勢,隨時能夠影響甚至左右各級政府決策。

  黑道經營 施行企業化管理模式

  2007年10月4日,在海外流亡10多年,64歲的“竹聯幫”精神領袖陳啟禮逝于香港,結束了頗具爭議的一生,隨後在臺舉行了號稱黑道喪禮之最的告別式,花費超過2000萬元新台幣,現場黑白兩道到場人數約10000人,動員警力超過900人……

  陳啟禮的喪禮,讓外界對臺灣黑道更是充滿好奇。

  事實上,經過六七十年的發展,臺灣的黑道勢力越伸越廣,幾乎所有可以想到的犯罪活動,黑幫成員都有染指,包括組織賣淫、賭博、敲詐勒索、走私軍火、買賣毒品和販運人口等,臺灣黑道早已不像電影裏頭描寫的那樣,為了爭奪地盤用盡各種手段打打殺殺,而是開始“企業化”經營。

  就像“竹聯幫”裏一個小頭目所言:“幫會運作跟一般公司沒什麼兩樣,説白了我們也是在做生意。幫派也是把總部建在臺灣本土,在大陸和東南亞進行生産和銷售,以保證利潤。”

  臺灣警方曾在臺北縣永和查獲最大的百家樂賭場,這裡號稱是“竹聯幫”的金庫,一天收入高達7千萬元新台幣,營業兩年為 “竹聯幫”帶來豐厚收入;“竹聯幫”另外一個重要收入就是經營八大行業,主要分佈在臺灣北部酒廊酒店以及俱樂部,也為幫派帶來可觀收入。

  加上 “涉白”、“漂白”之後,黑道反而變成控制白道預算的政府官員,或者白道政治人物的選舉樁腳,在“政治營收”上也有所獲。例如臺灣另一大幫派“四海幫”就全力經營人脈,前“幫主”蔡冠倫的兒子迎娶導演侯孝賢的女兒,連“立法院長”都來證婚,透過這些黨政要員的關係承包“政府”工程。而片區警察,也常被請進“堂口”“泡茶”、給好處。

  據稱,臺灣幫派的生意額每年近18.5億美元,它們也像跨國集團一樣把觸角伸向全球。同臺灣黑道有聯繫的黑幫成員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和澳大利亞非常活躍,亞洲各國各地區也常有他們的身影。

  儘管大幫派近年來都已經企業化經營,但旗下分支仍然經常遊走法律邊緣,因此也就有擦槍走火的意外發生。(許巧娜)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責任編輯:陳佳慧]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