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後,蟬鳴喧鬧,番禺祈福新邨一幢小別墅,門鈴叮咚,一名老婦人緩緩打開紅門,將記者請進去。
老婦人叫李若梅,是孫中山大本營醫官李其芳的女兒。84歲高齡的她,一頭黑髮,淡粧輕描,耳朵上那對搖晃的孔雀綠耳環,像她性格一樣,活潑、爽朗。
時而流利粵語,時而純正英語,李若梅教授,抱著一大疊的史料,將父親的故事娓娓道來。
南方日報:當時您父親是怎麼成為孫中山大本營醫官的?
李若梅: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後,22歲的父親參與了中國紅十字會組織的起義救護工作。受中華民國軍政府委派,利用自己醫務人員的身份,出入于清軍之間,勸降清兵。他勸降了清朝軍官、醫官、電信官等60多人,士兵1200人。
1917年,父親從上海德文同濟學堂畢業,在上海大慶裏開設診所,在此期間,他第一次拜謁了孫中山先生。1918年至1922年,父親留學歐洲,取得博士學位,愛因斯坦都曾給他講過課。
1923年,父親畢業回廣州,自投名片拜訪孫中山先生,獲得賞識,被聘為大元帥府醫官,後來還被黎元洪授予功勳卓著嘉獎執照和武昌起義紀念章。
南方日報:在任大本營醫官期間,您父親當時和孫中山交往多麼?
李若梅:那是很多的。當時我父親持有一個大本營特別出入證,憑這個證,他可以自由出入大本營,為孫中山先生及夫人宋慶齡看診,主要是皮膚科和血管瘤。
1924年,遵孫中山先生指示,父親到上海為國民黨元老張靜江治病,大膽採用新藥牛奶精注射,竟治好了張老上半身不遂之症。像蔣介石、汪精衛﹑馮玉祥﹑李烈鈞﹑張發奎等民國政要,我父親都常給他們治病。
南方日報:孫中山當年在香港學醫5年,應該和您父親特別投機,您父親對孫中山有什麼樣的印象?
李若梅:他們關係特別好,但是有關醫學的事情,孫中山還是聽我父親的(笑)。孫中山先生曾給我父親送了一句諍言:“做官不如行醫”。
1925年,孫中山先生病重,我父親得知後,立即于當年3月10日動身,趕赴北京為他視診,可惜太遲了。這讓我們都覺得很遺憾。
南方日報:民國時期結束後,您父親是否繼續從醫?
李若梅:抗戰前10年,父親受聘為中山大學醫學院教授兼第二醫院主任,相當於今天的院長。1937年抗戰爆發,父親隨國民政府遷到重慶。日本投降後,父親淡出政壇,1949年冬回到出生的地方——北婆羅洲繼續當醫生。
1953年父親去世,他去世的過程很奇特。我記得,去世前一天他還看了60多個病人,當晚去跳舞,洗澡後聽著音樂,在睡夢中離世。他一輩子都堅持自己的行醫哲學,醫生當官不如行醫,不要多心干預其他事情,做醫生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