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貞昌擔任民進黨主席後,為了補修國際與兩岸關係學分,指示民進黨“國際事務部”舉辦多場學者座談會。臺灣《旺報》今日刊載社評指出,在蘇貞昌的領導下,民進黨開始學習並了解大陸,試圖從兩岸研究單位找尋雙方對話的政治基礎,這當然是一件可喜的現象,但必須先體察自己的兩大“誤區”。
社評摘編如下:
蘇貞昌擔任民進黨主席後,為了補修國際與兩岸關係學分,指示民進黨“國際事務部”舉辦多場學者座談會,會中如“蘇同學”般認真聆聽、勤作筆記,顯示蘇貞昌已認知大陸的崛起與國際環境的劇烈改變,將本質性改變兩岸關係及臺灣前途,願意開始認真學習。
長期以來,民進黨堅持“臺獨”理念,始終在“仇中”、“反中”、“和中”的選項間掙扎,政治領袖不與大陸交往,也不認真思考大陸與兩岸關係,黨內更缺乏“知中”的幕僚與幹部,今年1月14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吃盡兩岸政策的虧,迫使蔡英文在敗選檢討中正視民進黨兩岸政策的重要性,鼓勵黨員多到大陸交流,以達到了解大陸的目的。
蘇貞昌在接任黨主席後,由於對兩岸關係缺乏了解,並不能提出具體的兩岸政策主張,甚至在接任黨主席的重要宣示性演説時,繼續痛批國民黨“賣臺”,完全否定過去4年來兩岸交流所建立的成果,讓人懷疑民進黨又回到“仇中”與“反中”的時代。
在蘇貞昌的領導下,民進黨開始學習並了解大陸,試圖從兩岸研究單位找尋雙方對話的政治基礎,這當然是一件可喜的現象,畢竟在兩岸交流的大時代,一個有“執政”機會的主要反對黨如果繼續對兩岸關係採取漠視的態度,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絕對無益。
其實,民進黨想要了解大陸,必須先體察自己的兩大“誤區”,一是對外未能客觀正視“大陸崛起”,對美國與日本抱有幻想,在制訂兩岸政策時不是從“大陸因素”與“兩岸因素”思考,反而是從臺、美、日關係著手。陳水扁時代就希望建立臺、美、日“價值同盟”,結果不但沒法建立,弄到陳水扁“執政”後期還不斷遭到美國小布希政府的斥責。
第二個“誤區”是對內,民進黨未能全面正確把握臺灣主流民意的趨向,低估國民黨贊同“九二共識”的威力。蔡英文在提出“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架構後,缺乏進一步的論述,反而大力推銷更模糊的“臺灣共識”,這是蔡英文無法走完“最後一哩路”的緣故。
蘇貞昌學到了蔡英文的“教訓”,從競選黨主席開始就試圖在兩岸關係上有所作為,可惜的是過去他對兩岸關係欠缺了解,以致于提出的兩岸政策看法不是片段式的,就是複製前人,也同樣陷入“兩個誤區”當中,很難建立對話所需要的互信基礎。
蘇貞昌願意從了解大陸做起,假以時日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應該會更完整而明確,這對兩岸關係與臺灣前途是一樁好事。我們期待“蘇同學“能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端出大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