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都”(臺北市、新北市、大臺中市、大臺南市和大高雄市)新當選市長25日上任,其中三大城市各增加10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五都”共獲得臺當局統籌款的六成。為提升城市競爭力,臺提出“五都”的行政區域劃分,表面看似成功,但問題也接踵而來。“出現5個葉利欽”的擔憂以及各縣市對於財政和資源的爭奪,讓不少島內媒體發出這樣的疑問,“如今佔有61%人口的新五都誕生,馬英九還能夠主控全局嗎?”
擔心“諸侯效應”
據《中國時報》23日報道,因“五都”改制及桃園縣即將升格為“準直轄市”,雲林、嘉義、宜蘭和屏東4縣首長22日聯袂赴“立法院”,要求財政分配不應獨厚“直轄市”,應多重視農業縣。嘉義縣長稱,“六都”的統籌分配款增加,是錦上添花,但窮縣目前要擔心的卻是明年能否活得下去。
除了佔有當局大量財政資源外,“五都”的人口也佔全臺的61%。一些島內輿論因此擔心,“諸侯效應”的出現,將改寫臺當局與地方的關係,有人甚至直言“五都”將為臺灣製造“5個葉利欽”。《新新聞》雜誌舉了臺灣過去的例子:1997年蕭萬長接下“行政院長”,上任後的第一個挑戰就是與時任“臺灣省長”的宋楚瑜搞好關係。當時宋楚瑜因不滿參加“行政院會”時被視為地方官敬陪末座,許久都不親自參與“行政院會”。為此,蕭萬長特別調整了“行政院會”座位,把宋楚瑜往前挪,接著又親自登門拜訪。不僅如此,馬英九擔任臺北市長時也曾為了統籌分配款炮轟過蕭萬長,“面對一個葉利欽,行政院長就需要如此戒慎恐懼,未來有了5個葉利欽,不因選票産生的行政院長將要如何地汗流浹背?”此外,人事任命權勢必成為當局與“五都”爭奪的目標。據悉,至少超過千名中高級警官同時調動,規模空前,時間緊迫,“這波史上最強的警察人事大地震,能否順利一次到位仍有變數”。馬英九23日回應稱,“五都”不是增加5個葉利欽,而是多了5個火車頭。但島內普遍認為,“五都”升格可以説是臺當局與地方關係重新洗牌的起點,胃口大開的“直轄市”搶食財政分配大餅、地方政治精英的權力歸屬以及“直轄市”叫板當局等情況,都將挑戰馬當局。
道路和學校頻頻“撞名”
“五都”升格面臨的另一大難題是路名重復,像合併後的大臺南市,光中山路就有19條。“內政部”統計顯示,路名重復最多的是高雄,多達708條,其次是新北市的668條。臺南市政府民政處人員説,光是想到未來的整並工作,就讓人頭皮發麻。因為一旦路名更改,連帶要變更的包括道路指示牌、家戶門牌、身份證及戶口簿等,商業活動像是工商登記等都要變動。
除路名更新令人頭痛外,還有學校“撞名”問題。像大臺中市有2所高中、9所國小的校名相同。兩所“大里高中”分屬於縣立、“國立”,升格後縣立大里高中直接變成“市立大里高中”,“國立大里高中”也可能變成“市立高中”。兩校對於“大里高中”的校名都很堅持,不肯退讓。新北市的“三重高中”也是如此,兩校數度協商,還曾做問卷,但任何一方都不願讓步。此外,按照“內政部”的規劃,“五都”改制後,應以20萬人到30萬人為一區,這項整並工作的難度更高。據《聯合報》報道,人口多的大區大多不願被切割,小區則不願被吞併,因為牽涉到市民對地方的鄉土情感及歷史記憶,地方人士都不想讓家鄉的地名消失。
百姓對升格熱情不高
當然,對於升斗小民來説,能否獲得實際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是從“縣民”變成“市民”,換個招牌反而招致民怨。像臺南縣關山村村民,對於升格根本沒有開心的感覺。關山村瑞峰國小教導主任林瑞昆表示,“升格後,邊緣化問題更嚴重”,甚至可能面臨被裁並的命運。一些上班、上學的通勤族感受最深,縣市都要合併了,兩地公交車路網仍未接軌,各跑各的線,讓他們疲於奔命。臺北市居民也不滿意,原本只有自己和高雄市是“直轄市”,且是“首善之都”,如今卻要與其他幾都分享資源,頗為無奈。不少市民抱怨,鄰近的新北市升格帶動房價上漲,臺北市房價也跟著飆升。有人開玩笑地説,“親愛的臺北,買不起房,我也只能和你分手了”。
總之,“五都”升格後的第一年將是地方爭權爭錢、吵吵鬧鬧的一年,如何解決考驗馬英九當局的智慧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