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行政院長”毛治國近日表示,自上任以來就不斷思索行政改革的問題,除了持續推動經濟社會政策轉型,在網路發達的雲端時代,行政部門必須與時俱進,打破傳統思維,重建與民間溝通的橋梁,要把“網路時代的DNA”,植入行政部門的每個細胞中。
網路時代,治理革新勢在必行
毛治國的話,是在出席日前召開的“網路智慧新臺灣政策白皮書諮詢會”上説的。他希望當局能通過白皮書,邁出網路時代行政革新和深化治理的第一步。
在島內媒體看來,當局如何回應網路民意、應用大數據來分析政策,落實行政部門與民眾的溝通,成為該白皮書關注的熱點。如今網路大興,加上人手一台智慧手機,已讓行政當局面臨治理新難題,例如比特幣、優步打車軟體等該不該管?過去大家都習慣從傳統媒體蒐集輿情,但今天網路意見已更多元,成為一種不能忽視的聲音。如何滿足民眾對參與決策與“透明化管理”的期待,行政部門是繞不過去的。
其實,像政務公開、部分行政服務和事務電子化等部分工作,當局早就在做,比如臺教育部門已經推出“數位學伴2.0”、衛生福利部門推出“健康存摺”、“國發會”推出“物價資訊廣告牌平臺”、經濟部門推出“青年創業及圓夢網2.0”等。但僅僅這些“表面工程”,遠遠不夠。
新出爐的“網路智慧新臺灣政策白皮書”匯集了臺灣各界對網路基礎環境、當局資訊公開、網路發展等方向的民間意見,試圖整合社會共識,在2020年前在島內建構具有網路化、智慧化、包容化的“網路智慧環境”。具體涉及的一些議題跟民眾利益息息相關,如研議對公共政策做網路投票、當局內部成立大數據指導小組、活絡創新金融及擴大電子商務等。當局也可以借此收集分析民間意見,發現優先施政議題,讓民意和施政更緊密結合。
向島內網路文化及年輕人靠攏
在外界看來,去年底毛治國就任後,就開始推動“治理新政”,把眼光瞄準了“網路新世代”。先是通曉網路的張善政被任命為“行政院副院長”,張接任時即公開表示:“未來將以把‘婉君’(網軍)和年輕人放在心上為施政方針;”隨後“行政院”除了每天在PTT(臺灣最著名的網路論壇之一)上蒐集輿情,毛治國更經常對各級官員耳提面命,要他們從價值觀到平時用語、網路溝通都應有新思維。
觀察臺當局的一連串動作,有兩個節點值得留意——去年的“太陽花學運”和“九合一”選舉。“婉君”們通過網路社群持續嗆聲,讓當政的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中大敗。當局在接連敗陣後總結認為,在網路時代,民意的形成與交流已産生巨大改變,而傳統的民調技術無法反映年輕族群的真實想法,所以是敗在不夠了解網路及年輕人身上。
基於這個認知,去年底臺行政當局借改組之機,發動一連串網路世界的“自我改造”。毛治國甚至舉辦“網路發展趨勢研習營”,找來打造柯文哲奇跡的網路“神人”,為輸得一頭霧水的官員們“開釋”。
當局如今強調網治新思維,不外乎兩個抓手,一個是島內網路文化,另一個是臺灣的年輕族群。其策略也分兩步,一是利用網路新潮流對衝傳統的官僚作風。毛治國直言,傳統官僚系統的資訊溝通方式,往往是形式重於實質,説明政策或處理事情,通常都只發佈新聞稿,這樣的傳播效果在日常場合中都大打折扣,更遑論網路世界。二是用“婉君”的新人氣象為因循守舊的官員們樹立新標桿。比如,張善政就當著“婉君”的面批評部分行政部門,服務官網太醜,必須推倒重來,同時宣佈將找“網路達人”給官員們上課,為他們“換個腦袋”。
沒有一勞永逸的靈丹妙藥
從臺當局的一連串動作中,可以看出“政府如何跟得上時代”的焦慮感。有人説,自去年“太陽花學運”和縣市長選戰失利以來,當局官員驚慌失措之餘,有些矯枉過正,即什麼政策措施都得徵詢網路和年輕人的意見。然而,像能源、財政、外貿、産業、金融及勞工等政策,都非常專業和複雜,不是長期觀察者和專家,很難看明白問題所在。即使進行有針對性的傳統民調,都有可能“問道于盲”,何況在茫茫網海中徵詢意見,又能得到多少有意義的響應?
這並非杞人憂天。臺“國發會”去年曾召開“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網路溝通會,原本希望聽取網路意見並化解外界的疑慮,然而一場會議下來,建設性的留言不多,炮轟溝通內容空洞、老套、莫名其妙者連篇累牘。有觀察認為,其他如兩岸服貿協議、核電政策等,之所以在網路屢遭撻伐,網路世界特有的頑疾——議題被過度簡化是重要原因。想來也是,當服貿協議被簡化成“傾中賣臺”、當核電廠被比作原子彈,接下來的討論無論如何都難以理性下去。
有臺媒表示,歸根結底,網路民意只是全體民意的一環,只是新世代攜帶年輕化和網路化標簽呼嘯而來,給執政者留下了太難以磨滅的創傷和印記。這些年來,臺灣逐漸陷入了經濟發展停滯、貧富差距擴大、社會流動僵化、房價飆升薪資反而下降等困境,這樣的基本面才是當局的主要挑戰。而網路世代的反對心態,不過是受大環境的刺激強化了而已。如果看問題本末倒置,即使“婉君”們弱化對當局的對抗心態,提升認同度,也會陷入治標不治本的怪圈。
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就認為,網路技術可以讓官員更有效地掌握民意和與民溝通,但治理施政仍然要靠專業和智慧來安排價值順位和資源分配,不要讓親近網路變成了被民粹綁架,而要有主導議題、引領民意的定見與雄心。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