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一舉一動總關情 臺灣政治人物“跑場學”講究多

2015年04月20日 08:0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政治人物的出場和露面有很多講究,因為他們的一舉一動總關情。這個情,是指政治行情。臺灣政壇自然也不例外。比如最近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參加“小英杯慢速壘球賽”並擔任開球嘉賓,而幾乎與此同時,被綠營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則借新北市傳統的潑水節,選擇與高僧們一起為久旱的島內誦經祈雨。

  乍看兩者風馬牛不相及,但兩者同樣都吸引了嗅覺敏銳的島內媒體的關注目光,明眼人也往往下意識拿來對比一番。據臺媒報道,蔡英文4月12日一到球賽現場,就被一眾人等包圍,請她在球、棒或帽子上簽名,因為大家心知肚明,民進黨15日就正式提名小英參選2016了。看似一個普通的體育場合,但造勢意向明顯露了出來。一年一度的“新北市潑水節”碰到全臺嚴峻的缺水苦旱,水自然是潑不成了,朱立倫選擇繼續出席並借助這個場合,跟祈福高僧一起用紫檀花樹葉灑凈除厄,誠意和話題兼顧,媒體的曝光度自然不斷。至於是否參選2016,陷入天人交戰的他用跑場子回應島內民生熱點,深耕民望。在島內政壇浸淫多年,英倫兩人自然都是跑場子的九段高手。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島內民眾難買賬

  跑場子是全臺所有參選的政治人物的必修課,選舉前要拜票力爭,選舉後要體察民瘼。當年臺當局領導人蔣經國就是跑場子的標兵和典範,至今讓許多民眾唸唸不忘。現任領導人馬英九也多次到中南部鄉下長呆,賺足了媒體的眼球。尤其是在島內選舉為大的風向標下,如果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民眾就很難買賬。大到臺灣地區領導人,小到某個鄉鎮的村里長,都不敢有絲毫怠慢。

  一般人印象中,選舉場子裏政治人物赤膊上陣者居多,他們手拿麥克風對著臺下的選民,用力嘶吼一堆“政治意見”,然後大聲問一句,“你們説對不對?”臺下一般都會熱情跟他互動一番。不少人也對島內掃街拜票印象深刻,在街頭這個露天大場子裏,政治人物的掃街車轟轟駛過,支援者會按喇叭回應。車上的主人也明白,一個上午聽到多少喇叭聲,就能掂量出自己在這個地區的受歡迎程度了。這些都是臺灣常見的政治人物與選民溝通的方式,可以看做“跑場學”的1.0版本。

  曾有一位臺灣名嘴説過,優秀的政客恰如優秀的演員,選民就是他們的上帝,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小心“伺候”。儘管需要“演很大”,但對混跡政壇多年的政治人物而言,並不算太難的事。與民眾握手的力度、時長,鞠躬請托的角度,造勢晚會上喊話的語速、聲調等都要了然于胸。而這一切,大都是通過勤於修習“跑場”的日課做到的。對於那些從政經驗欠缺的政治素人,為了突擊應付跑場時各種狀況,甚至要專門上禮儀課進行培訓。

  當然,跑場學的深奧之處,可不僅僅是到場打卡流於形式。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是政治學者出身,他自言並非名嘴,口才一般,但最後還是高票進了“立法院”。有人問他有何成功秘訣,他笑著説,“我講得清楚、精準”。平淡無奇的答案背後,是一個“跑場”改變人生的“勵志”故事。

  “剛念完博士回來,講的話術語太多,沒人聽得懂,人家還覺得是唸書念到頭殼壞掉了。”郭正亮講述剛接觸現實政治時,自己的學術背景反而形成溝通上的障礙。多講,是郭正亮練習將政治理念變成白話文、口語化的笨辦法。他練習溝通的對象主要是島內的社團扶輪社,因為扶輪社成員是各行各業的意見領袖,而且不是學政治的,正好是他練習與選民溝通最好的管道,所以,臺北市60幾個扶輪社他幾乎跑遍了。

  事後選舉結果證明,場子果然沒有白跑。

  “跑場學”升級到2.0版,終極版拼的還是政績

  如今離2016年島內“大選”還剩半年多一點的時間。當事人的跑場造勢PK,自然會越來越密集有看頭。不過在島內升到“英倫”這種大咖,一般選縣市“立委”那種聲嘶力竭打了雞血一樣的催票場子,他們早就歷練過了。作為島內政壇中的高手,他們要的是一個柔軟的身段,借力打力,以期收穫更好地聚攏人氣或者拉票的效果,這才是升級後的“跑場學”2.0版。

  比如,政壇老手們往往借助娛樂、體育、宗教等場合,不會直接提出各種政治訴求,但一切盡在不言中,往往有潤物無聲兼水滴石穿之效。棒壘球運動一直是臺灣男女老少最喜愛的運動項目,也是臺灣人共同成長的記憶。在小英杯比賽場合蔡英文受訪時就透露,她大學時期就喜歡打軟式壘球,常和好友組隊練習。這種一方面“以球會友”一方面借機放出一些生活細節的做法,自然而然容易拉近與普通民眾的距離,也是小英的討巧之處。

  臺灣是個傳統文化根深葉茂的社會,跑場文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跟傳統習俗和選民的日常生活結合得相當緊密。比如選民家裏發生紅白喜事,候選人前去致意,是非常常見的在地經營方式,也算是“選舉禮儀”的一種。不過類似的跑場多了,有時也未能免俗,甚至産生反彈的副作用。臺北市長柯文哲之前就發佈了一個不跑紅白帖的宣告,這種特立獨行的做法,引起基層一片反彈,甚至有基層里長放話説,“不是不跑攤就代表能做好市政”。

  而支援方卻表示,政治人物的跑紅白帖文化,該終結啦!有網友吐槽説,真的有這麼多人喜歡政治人物出現在婚喪喜慶的場合嗎?以喜宴為例,很多政治人物到場不但得上臺致詞,還得陪著新郎、新娘逐桌敬酒,甚至雙方父母被擠到後面,政治人物擠在新人身邊喧賓奪主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有人拿柯文哲的例子錶示,不跑攤不等於能做好市政,但不跑攤絕對會有更多時間跟體力投入行政事務。如果我們真的厭倦了政治人物的無能,那麼至少不要繼續把政治人物的時間跟體力都消磨在一方要爭面子一方要維持關係的紅白帖上。

  看來在島內民眾心中,跑場再多再流利,最終還是要靠做出有感的政績説話。政治人物“跑場學”再講究,精髓不過如是。在本報記者看來,這算是“跑場學”的終極3.0版吧。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