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資料圖來自臺媒)
台灣網4月6日訊 蔡英文主張的“進步大聯盟”,理想性雖高,實用性卻很低。走到最後,可能只會是有名無實的口號,淪為蔡一個人的大聯盟。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站在“扳倒國民黨”戰略目標上,民進黨與第三勢力確實有合作的必要。因為,綠營若要避免重演朝小野大的僵局,即便明年無法拿下“國會”過半,至少須結合更多社會力,讓國民黨不過半。
問題是,即便雙方擁有某些共同目標,但現實中,這種合作卻也充滿各種利益上的矛盾。
首先,綜觀目前第三勢力推出的候選人,除了時代力量的洪慈庸等人,尚無足以和民進黨人匹敵的選將。或許,蔡英文會為了鞏固自身2016選情,傾向釋出更多禮讓區作為交換;問題是政治講實力,民進黨中央能有什麼理由要求民調領先的自家人甘願退出比賽?
或許有部分選將,會因黨的整體佈局而被迫委屈求全,但當2016到來,他真會甘心替對方抬轎?同時,第三勢力一旦缺乏綠營基層民代真心力挺,形同落入腹背受敵窘境,選情當然不樂觀。
第二,站在政黨利益角度,民進黨思考禮讓哪些選區時,很難願意把自己人有機會贏的區域讓出來。否則,禮讓的結果若導致“該贏未贏”,民進黨不僅是輸掉區域“立委”席次,更會因此流失政黨票,直接影響不分區席次,當然是有弊無利。
第三,當民進黨礙于政治現實,總是只能禮讓“本來就不會贏”的選區時,第三勢力看在眼裏,當然不會買單。
政黨間的合作,本來就須奠基在有利可圖的前提上。如果第三勢力因拿了民進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選區,欠對方人情,使得自己須在2016選邊站,甚至對某些議題妥協,面對得不償失的魔鬼交易,豈有買單道理?
在野整合雖有必要,但卻有其窒礙難行之處。所以,所謂的“進步大聯盟”,走到最後恐怕只會剩下一位成員,就是民進黨自己。(台灣網 朱煉)
[ 責任編輯:朱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