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臺灣主要報紙大篇幅報道首屆兩岸和平論壇成果

2013年10月13日 17:11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10月13日消息 由全國臺灣研究會、臺灣二十一世紀基金會等14家兩岸民間團體和學術機構共同舉辦的首屆兩岸和平論壇,12日下午在上海閉幕。論壇發表了《首屆兩岸和平論壇紀要》(全文)。13日,《聯合報》、《中國時報》、《旺報》、《工商時報》等臺灣主要報紙大篇幅報道,介紹首次由“紅”、“藍”、“綠”智庫參與協辦的政治對話平臺取得的成果,其中聚焦論壇建議促成兩岸領導人會晤。

  《聯合報》刊發題為《和平論壇:盼實現兩岸領導人會晤》的報道,開篇拋出其兩個關注點:兩岸雙方積極創造條件,促成兩岸領導人會晤;兩岸宜考慮開展軍事領域接觸交流。

  《聯合報》另一篇短評文章《紅藍綠學者交鋒 兩岸關係一大步》肯定了此次論壇的成果。文章稱,“首次兩岸紅藍綠學者精銳盡出,在兩岸和平論壇上,面對數十年來的兩岸政治難題,儘管觀點交鋒中擦出火花,瀰漫一絲硝煙味,但雙方最後仍尋找到共同的認知,也找出待解決的歧義點,已是值得肯定的一次試驗”。“從經濟議題走向敏感的政治議題,雙方政治對話中難免擦出火花,但也藉此了解彼此之間的距離,畢竟需要有個階段性”。“當兩岸和平論壇提出十項共同認知,還是能找到兩岸學者之間的共同交集”。

  《中國時報》在“兩岸”版塊刊發3篇報道。《和平論壇閉幕 催生馬習會》關注了論壇紀要、擬組論壇常設機構、務實處理兩岸政經關係及7項仍待務實探討問題等。報道指出,“這是兩岸民間交流廿餘年來,首次有藍綠紅智庫參與協辦的和平論壇,也是首次由藍綠紅智庫共同署名發表的《論壇紀要》,備受兩岸關注”。

  《中國時報》在另一篇報道《藍綠紅智庫 共締上海共識》中稱,“《論壇紀要》公開倡議應實現兩岸領導人會晤。這是兩岸政治立場截然不同的學者專家多年來難得達成的一致意見,應可稱之為‘上海共識’”。該報道認為,論壇紀要雖然只是兩岸民間智庫的會議文件或倡議事項,但在兩岸政治話語出現新形勢之際,藍綠紅重要智庫人士所反映的重要建議,相信將成為兩岸相關部門的政策指標。

  此外,該報還有一篇報道,介紹了大陸學者針對兩岸政治分歧,提出的觀點論述。

  臺灣《旺報》刊發了3篇相關報道,就論壇紀要、兩岸和平發展、學者觀點等作了細緻介紹。其中,《和平論壇紀要 促馬習會成真》聚焦論壇紀要中兩岸積極創造條件促成兩岸領導人會晤的認知。

  臺灣《工商時報》刊載了2篇介紹論壇成果的報道。其中一篇指出,儘管首屆兩岸和平論壇在討論過程中有星點火花,但最後仍總結10項“共同認知”,與會學者認為這是首次跨黨派交流中找出的交集。

  報道引述臺灣21世紀基金會董事長高育仁的話,“此次參與的100多位學者交換的政治問題,均是兩岸20多年來被擱置的爭議。這些問題都非常難解決,不是一兩天論壇就能有結果。因此,未來兩岸和平論壇將有常設機構,定期舉辦”。

  《工商時報》在另一篇報道《學者:論壇應形成固定機制》中提到,“對於論壇的未來發展,與會嘉賓都給予高度期待,認為作為首個探討政治議題的平臺,這一論壇應形成固定機制”。

  該報道引述兩岸多位參會學者的論述。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表示,“論壇證明兩岸雖然是‘先經後政’,但是要有經有政;雖然不能一天就解決政治問題,但是要創造條件”。臺灣政治大學教授童振源指出,雖然兩岸短期內啟動政治談判的條件還不夠成熟,但“這樣的對話平臺有其必要”。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劉相平認為,“這是一次十分務實的論壇,雖然討論過程中有些火花”,但這能“讓雙方在立場上可以向前靠近一步,這樣能真實地解決事情,為兩岸政治問題開出一條路”。(台灣網 何建峰)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