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和平統一實踐的總結 民族復興前景的規劃

時間:2009-01-06 08:2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和平統一實踐的總結 民族復興前景的規劃
——學習胡錦濤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的體會

  30年前,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佈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標誌著解決臺灣問題的理論和實踐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1979年元旦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的當天,鄧小平同志在全國政協新年座談會上指出,今天是個不平凡的日子,有3個特點:第一,今天是我們全國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四個現代化建設上來;第二,今天中美關係實現了正常化;第三,今天把臺灣回歸祖國、完成祖國統一的大業提到具體日程上來了。這標誌著中國共産黨人承擔的近代以來實現民族革命和推進現代化進程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就是《告臺灣同胞書》發表的時代背景。回顧30年,中央制定和實施的對臺工作大政方針,順應了時代潮流和歷史趨勢,把握了民族根本利益和國家核心利益,體現了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尊重人民願望的實事求是精神,反映了對兩岸關係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從而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祖國大陸同臺灣的經濟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不斷加強,兩岸政黨交流成功開啟,兩岸全面直接“三通”邁出歷史性步伐,反對“臺獨”分裂活動鬥爭取得重要成果,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呈現新的前景。這樣的局面來之不易,凝聚著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處理臺灣問題的智慧,是從國家根本利益出發,堅持不懈地發展兩岸關係的結果;是根據國際形勢變化,不斷調整處理兩岸關係政策策略的結果;是把握兩岸關係主動權,堅持和平統一方針不動搖的結果。

  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這一講話是在臺海局勢發生積極變化,兩岸關係迎來難得歷史機遇的形勢下,著眼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提出的一個戰略性、綱領性文件,高瞻遠矚、氣勢恢弘、包容大度,具有重大現實影響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是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提出了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六點意見”。胡錦濤的講話總結了3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實踐經驗,得出了“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根本利益,也符合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時代潮流”的結論,提出從政治、經濟、文化、人員往來、對外關係和結束敵對狀態等方面,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主張,展現了開闊胸襟和偉大氣魄,體現了對實現兩岸統一前景的自信,展示了兩岸同胞共同邁向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規劃。

  二是從歷史、現實、法理的角度對兩岸關係現狀作了明確定位。講話在重申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指出兩岸關係目前尚未統一的狀態是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中國主權和領土從未分裂;兩岸之間的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的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政治對立只有通過一個中國內部的政治談判才能解決。胡錦濤特別強調,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這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也是在維護一個中國框架上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的政治基礎。胡錦濤對兩岸關係現狀的定位涵蓋了兩岸中國人都認同的中國概念,顯示出了高度的政治智慧。

  三是從海峽兩岸共同發展的戰略格局出發,提出兩岸同胞共同推進中國現代化。胡錦濤在講話中從海峽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這一立論出發,指出包括大陸和臺灣在內的中國是兩岸同胞共同家園,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兩岸同胞的共同責任,要靠兩岸同胞共同奮鬥。這些論斷,將兩岸關係和未來中國統一,與中國的現代化以及文明程度的提升緊密聯繫在一起,強調了兩岸的統一是兩岸政治、經濟、文化、血緣和各方面利益的融合。

  四是用中華文化作為兩岸統一、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精神動力。中華文化是維繫兩岸關係和兩岸同胞情感的重要紐帶,是突破兩岸政治阻隔的重要渠道,也是解決兩岸政治分歧和共創合作方式的調和鼎鼐之平臺。胡錦濤在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寶貴財富,臺灣地域文化是豐富多元的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胡錦濤理解臺灣同胞愛鄉愛土的臺灣意識,並明確指出這種意識不等於“臺獨”意識,表明瞭中國共産黨人對中國近代歷史複雜性的深刻把握,也體現對臺灣同胞歷經坎坷、飽受苦難悲情意識的理解,並希望5000年綿延不絕的中華文化在未來兩岸關係發展中,能夠成為超越兩岸意識形態之爭、制度之別,共同處理兩岸政治分歧的仲介,成為兩岸逐步走向融合、統一的先導,成為中華民族和平發展與統一進程中提升政治社會文明程度不竭的現實動力和不盡的精神源泉。

  五是著眼兩岸關係現階段的時代特徵,為和平發展並走向統一規劃藍圖。把和平發展作為走向統一的重要階段,在此階段中處理兩岸經濟關係上,提出實現經濟關係正常化,推動經濟合作制度化的建議,表示兩岸下一步可以簽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在臺灣同胞關心的兩岸和平安全問題上,指出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可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以此來徹底解決和避免兩岸因兵戎相見對中華民族利益造成的傷害。對臺灣同胞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問題,提出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的務實協商,對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問題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這些合情合理的解決之道,反映在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基礎上,我們對島內主張發展兩岸關係政治力量的理解和支援,無疑將對今後兩岸和平發展産生極大推動作用。

  六是以海納百川的氣魄,在規劃兩岸關係未來前景中注入了中華文化“致中和”、“重和諧”的理念。胡錦濤在講話中提出了4個“共同”,即“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中國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共同開創和平發展新局面”、“共同享有和平發展成果”,並提出臺灣同胞將與大陸同胞一道共用偉大國家的尊嚴與榮譽,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這體現了中國共産黨人在總結歷史經驗、前瞻未來的基礎之上,更加強調兩岸和平發展和統一是政治、經濟、文化和民心的全面融合。胡錦濤非常了解中國近代以來複雜歷史遭遇造成島內出現了某些極端思想和歷史怨恨,對島內一部分人和政治勢力尤其是民進黨明確提出只要回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上來,我們就願意與其接觸、交換意見並正面回應。和平統一政策30年的偉大實踐,向世界表明中國的統一是世界和平進步力量的發展,不會對亞太地區及世界的繁榮穩定造成威脅,這一點也得到了對華友好人士和國際社會的認可。

  總之,胡錦濤的講話總結了3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經驗,分析了現階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客觀實際,展望了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偉大前景,既有戰略高度和遠見,也有直面現實的膽略、氣魄和務實精神,令人振奮、催人奮進。我們相信,兩岸關係未來發展將不斷證明胡錦濤講話具有的前瞻性、正確性。我們也堅信,只要海峽兩岸、海內外的中華兒女能攜手共進,戮力同心,必能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併為全人類文明進步創造嶄新的發展模式。

  (作者辛旗 係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秘書長)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