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認大陸學歷,對廣大在大陸唸書的臺生意味著畢業後回臺灣可繼續深造或考取證照,無疑是天大的好事。但開放大陸學生來臺部分,根據鄭瑞城説的“三限”、“六不”原則,大陸學生赴臺求學仍有諸多不便。
大陸臺生的福音
採認大陸學歷作為馬英九競選時提出的主要政見之一,當時飽受民進黨撻伐,卻得到多數臺灣人的期許。這一政見終於有了確切的實施時間。鄭瑞城10日在“立法院”報告“開放陸生來臺就學及大陸學歷採認”項目時説,“教育部”規劃最快在明年採認大陸學歷。
大陸從1985年就開始招收臺灣學生,當前在大陸就讀的臺生約有7000名。多年來,大陸臺生的數量一直在增長,但他們的學歷卻一直得不到臺灣當局的承認,真可謂有苦難言。
2005年,大陸對臺生更加一視同仁,對他們收取與大陸學生同等的學費,並設立獎助學金。而在同一年,陳水扁卻宣佈在他任內“絕不可能”採認大陸學歷,理由是:“如果開放承認大陸學歷,就不只是幾千、幾萬人會去大陸求學,那臺灣160多所大學就會招生不足。”
島內輿論認為,不採認大陸學歷完全是不智之舉,不但解決不了島內大學招生不足的問題,更犧牲了臺灣學子的利益,削弱了臺灣的競爭力。
臺灣《聯合晚報》10日評論説,過去10多年來,愈來愈多的中高階企業主管、現任和卸任“民代”同時包括許多綠營子女,都紛紛跨海到大陸進修,有人為生意、商業考量,也有人想以此廣結人脈,這是擋不住的現實。臺灣採認大陸學歷,正是順應大勢所趨。
陸生赴臺限制多
開放大陸學生來臺部分,鄭瑞城表示將採取審慎、漸進的方式開放。他説,陸生來臺部分將採取“三限”、“六不”原則。
所謂“三限”是“限校”,初步僅採認數十所大陸一流大學學歷;“限量”,總量管控陸生來臺人數,約為臺灣大學招生總量的0.5%到1%,約為每年1000人;“限領域”,初步規劃不開放陸生就讀“國安”、醫療、藥理治療等專業領域。
“六不”原則為:陸生來臺考試不加分,不提供獎學金,不允許校外打工或兼職,不享有健康保險,不可考專業證照,畢業後不可續留臺灣就業。
大學當然希望招收優秀學生,“限校”、“限量”原則,自然是為了擇優錄取,為島內大學注入競爭力。對此,島內幾位大學校長10日接受採訪時,多數表示理解。
不過,“六不”原則顯然著眼于保護島內學生受教權益不受衝擊,對於希望去島內求學的大陸學生而言,卻顯得相當苛刻。臺灣學生在大陸早已享受到同等待遇,大陸學生在臺灣想要同樣的權益,恐怕還需要耐心等待島內政策的過渡。
交換學生利在長遠
開放大陸學生來臺,對臺灣有何益處?島內輿論指出,一方面可以緩解島內大學招生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將提升島內教育的競爭力和素質。
目前島內大學供過於求現象嚴重,高中畢業生的升學率超過100%,今年一名臺灣學生以總成績7分進入大學,創下歷年錄取最低分數紀錄,大學招生不足的窘境十分突出。當然,按照目前的規劃,1000名大陸學生對臺灣160所大學只是杯水車薪。不過,如果往後大陸學生赴臺求學的名額增多,限制放寬,則對臺灣的大學而言,大陸生源將是巨大的寶藏。
大陸學生的競爭力在國際上一直廣受稱道,有臺灣媒體指出,島內教育界一直標榜廣納英才,其實早該招收大陸學生。《聯合晚報》文章説,當今大陸重點高校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經超越部分島內明星大學,歐美、亞洲不少知名大學也提供高額獎學金給大陸優秀學生,唯獨臺灣一直拒大陸學生於門外,是時候改變做法了。
馬英九日前接受島內媒體採訪時説,採認大陸學歷,開放陸生來臺,可以讓兩岸青年學生早一點交朋友、彼此認識,有助於兩岸未來和平。(本報特約記者 閔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