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需全面開放兩岸三通才能創經濟新局

時間:2007-10-26 09:40   來源:台灣網

  “行政院”院會在本週三通過,對大陸金融投資小幅鬆綁,臺灣投信公司發行的海外基金及全權委託資産,將比照境外基金,投資大陸股市上限定為○.四%,投資港、澳股市(含H股及紅籌股)上限為一○%。該政策直接受惠者是島內投信發行的海外基金,可前進大陸及港、澳股市,金額約一百多億。此對臺、港股市影響並不大,但卻具象徵意義。臺灣《工商時報》今天發表社論説,如兩岸能持續推動資金往來鬆綁,對兩岸金融業及投資大眾而言,都是好消息。

  社論指出,長期來,由於兩岸政治僵局未解,臺灣當局對開放兩岸資金往來及企業直接投資,採相當保留態度。有許多泛綠人士認為,開放企業赴大陸直接投資,開放投資人買大陸股票,或開放金融機構赴大陸營運,都係提供資金與技術給有敵意的對手,結果卻壯大敵人,會對臺灣的總體經濟與安全不利。另方面,也有許多人不看好大陸經濟發展,前“總統”李登輝在十年前制定“戒急用忍”政策,當時也很不看好大陸經濟前景,認為人民幣隨時會貶值,且大陸銀行逾放比很高,隨時會發生金融風暴。因此當時臺灣當局勸臺商“早去不如晚去”。企業對大陸直接投資不得逾凈值四成限制,就是此種思維下産物。但十多年來大陸經濟飛躍成長,大陸對臺態度也轉趨懷柔,凡此都顯示“戒急用忍”政策應適時調整。

  在對大陸金融性投資方面,當局限制更為嚴格。金融業者研議西進,十年來可説寸步難行。至於民眾對大陸金融投資,限制更嚴。二○○四年五月,當局開放境外募集在臺灣銷售的共同基金,投資大陸股市上限為○.四%,港、澳股市上限為五%(至二○○五年再放寬為一○%)。許多境外基金因不符合規定,只好在臺灣下架、停售,國際金融圈對臺灣當局此種不符國際常規作法極不諒解,認為是大開“金融國際化”倒車。且在臺停售的境外基金,後來績效卻極佳,主因是近三年大陸深滬股市及香港股市,表現極為優異,臺灣投資人痛失獲利機會。因而本地投資人對此一限制,罵聲不絕。猶有甚者,在臺灣銷售、境外募集的基金,可開小門赴大陸及港、澳投資,但本土投信募集的海外基金,卻完全不能赴大陸及港澳投資,形成“超國民待遇”的不合理現象。因此稍早舉辦的“經續會”,即建議本土投信募集的海外基金,可比照境外募集基金,以避免土、洋投信間不公平競爭現象,打擊島內投信業發展。

  由以上分析可知,現今政策制定者,仍抱持老舊的觀念,在民間業者與國際壓力下,開放程度有限。據統計,大陸深滬股市總市值已逾二十兆人民幣,香港股市總市值亦逾二十兆港幣,合計規模約臺股市值八倍之多,重要性絕不能忽視。另據統計,摩根斯坦利(MSCI)編制的亞太(日本除外)指數,大陸、香港合計權重佔了近半。由此可知,臺灣當局現今的管制,仍過於嚴格。

  與前述議題直接有關的是,應否開放陸資來臺買股票。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日前公開宣佈:“開放陸資來臺沒有問題,包括陸資來臺買股票”。但隨後“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即澄清,這是“總統”參選人政見,並不是當局的政策。顯然執政當局仍擔憂大陸資金會干擾臺灣金融安定,因此短期內無開放可能性。現今臺灣資金及人才,可透過各式各樣管道“西進”,但臺灣對陸資來臺,卻仍戒慎恐懼。其結果是兩岸資金與人才,呈單方向流動,失去平衡,臺灣人、財兩缺,股市與經濟表現,自然每況愈下。

  社論最後表示,國際經濟學告訴我們,面對全球化浪潮,當局對資金、人才與企業的跨地域流動,不應多作管制。因為管制若有效,會降低經濟效率,近幾年臺灣經濟表現及股市報酬居亞太諸國之末,即為警訊。若管制無效,則徒勞無功,且傷害當局威信。現實的情況,臺灣當局管制仍有相當大效果,尤其是陸資來臺,當局若不開放,絕不可能成行。至於限制臺灣企業赴大陸投資,只能管到上市櫃大公司,中小企業很容易規避限制。但其代價是企業不想在臺灣上市,已經在臺上市的公司則想下市,改赴海外掛牌。結果受創的是臺灣的證券市場與相關金融業者。限制臺灣本土共同基金投資陸港股亦然,有錢大戶可直接赴港開戶,受傷的是臺灣金融業及散戶。臺灣須全面開放兩岸三通及金融管制,才能開創經濟新局。

 

 

編輯:張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