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選”後尤須重塑“中國認同”
海外網“金臺沙龍”活動現場。
1月17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的第二天,海外網舉行主題為“‘大選’後的臺海局勢與兩岸關係”的第三期“金臺沙龍”。與會專家學者就此次選舉的結果和未來臺海關係走勢進行了分析。多位學者指出,選舉後的兩岸關係形勢比較嚴峻,未來一段時期內,能否扭轉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在“中國認同”上的觀念,是關鍵問題。
為何“藍下綠上”?
專家們首先對於此次選舉中“藍下綠上”的結果進行了分析。多位學者認為,國民黨敗選是其長期積累問題的總爆發,而此前的“反服貿”運動正是一次“預演”。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余克禮表示,其原因,首先是從2008年執政之後,國民黨未能堅持其長期的“反臺獨”、“一個中國”等基本理念與核心價值,馬英九上臺後也沒能利用執政的有利地位,有效扭轉綠營“去中國化”的操作,使得國民黨日益鬆散,失去了戰鬥力。而傷害“軍公教(軍隊、公務員、教師,藍營傳統“鐵票”)選民利益,未能處理好與地方派系關係,以及未能跟上新時代、新技術的發展,也加速了國民黨的衰敗。“國民黨這次大敗是必然的,只不過來的早晚而已。”
不過,北京聯合大學教授劉紅指出,國民黨此次的失利與08年民進黨相似,先是在地方選舉中大敗,進而在領導人選舉中下臺。目前國民黨很困難,但還是有很多可以作為的地方。未來,國民黨能否“鳳凰涅槃”、贏回政權,一方面取決於能否推出一個有力的領袖人物,在敗選後銳意改革,重新發揮其大陸政策等優勢,發揮有效的在野監督作用;另一方面,也取決於蔡英文政權能否吸取陳水扁、馬英九執政的經驗教訓,避免再犯原有錯誤。
蔡英文時代兩岸關係怎麼走?
專家們的討論緊接著轉向了蔡英文當選後的兩岸政策。蔡英文在選舉結束後的記者會上表示,將會建立“可持續的兩岸關係”。對此,多位專家表示,蔡英文雖然不會選擇立刻挑釁大陸,激化兩岸衝突,甚至還會做出一些緩和的姿態,但在民進黨以如此大的優勢贏得選舉的情況下,很難期待其改變“臺獨”基本立場和接受“九二共識”。
有專家認為,在第一任期內,蔡英文會選擇首先穩定政權,處理內部事務,對大陸大打“加強溝通”的“太極拳”,以“柔性”方式對待大陸的壓力;如果做出某些刺激大陸的激進“臺獨”做法,也會是在第二任期內。
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指出,過去二十年,臺灣陷於“藍綠”等政治內耗,錯失了發展良機,從亞洲“四小龍”之首一路滑至末尾。未來蔡英文政權如果繼續兩岸對立,臺灣經濟不會有前途,兩岸力量對比和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將繼續傾向大陸一邊;不過,大陸也存在著增強“軟實力”的問題。
反“文化臺獨”呼喚“國家認同”
與會專家認為,蔡英文吸取了陳水扁時期“激進臺獨”失敗的教訓後,可能利用執政地位轉向教育、媒體等領域的“柔性臺獨”。這對兩岸關係的破壞力雖然隱蔽,但力量巨大。正是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的“去中國化”的教育和宣傳等,使今天的臺灣年輕一代對“一個中國”的國家認同大幅下降,甚至在臺灣形成了“逢中必反”的氛圍,對此次的選舉也産生了深層次的影響,這一點,從“反服貿”運動到選前的周子瑜事件中有明顯的體現。
李義虎表示,“文化是兩岸的最大公約數”,在兩岸的文化交流中,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會重新增強對“一個中國”的文化認同,從而過渡到相應的政治認同、國家認同,增強對國家統一的認同。在文化交流方面,大陸有著經濟實力、市場規模等方面的優勢,但也存在著一些難點,如臺灣方面對兩岸文化交流存在保留、對兩岸文化交流機制化設置障礙,以及美國在此問題上的阻撓等。
儘管如此,多位專家指出,國家認同非常重要,甚至是未來兩岸統一最關鍵的問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郭震遠指出,統一是政治行為,不是經濟行為,遵循的是政治的邏輯;即使兩岸經濟往來更加密切,也不能保證必然走向統一。本來政權是在這方面影響力最大的,但馬英九政權執政八年,卻未能扭轉臺灣“去中國化”的進程,甚至國民黨自身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反而有所倒退。在臺灣國家認同已經發生混亂的情況下,如何重建“中國認同”,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任重道遠。(文/王少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