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中美交流不應該影響兩岸和平發展
8月20日,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關友飛透露,常萬全部長訪美期間提出,建立工作組探討解決美對臺軍售問題,獲得美方積極回應。對此,臺灣“駐美代表”金溥聰回應稱,美國會履行“與臺灣關係法”,繼續對臺軍售。無論中美工作組能夠組建成功,乃至於最後會達成何種成果,可以預見的是,這必然會引發相關各方的強烈反應,而筆者認為,這種反應不應該投射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上。
陸美臺三方關係“形勢比人強”
國家和地區間關係是實力和利益政治。實力和利益可以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對外政策。在陸美臺三方關係中,實力現狀是一目了然的,美國實力最強,大陸次之,臺灣最弱;而發展趨勢也是明顯的,大陸和美國的實力快速接近,而臺灣與二者的差距在逐漸拉大。在可實現的利益方面,美國以往選擇利用臺灣牽制大陸,以實現遏阻大陸發展的目的;當前,在全球性和地區性問題日益棘手的背景下,美國需要中國的支援和協助,因此即使有所謂的“崛起大國和守成大國”結構性矛盾,美國亦選擇走一條與大陸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的新路。因此,在實力和利益設定完畢的情況下,美國在陸美臺三方關係中的選擇是不言而喻的,即使美國不希望完全放棄臺灣,但確實考慮不應該再在中國的核心利益問題上挑戰中國太多。這是國際大環境和中美互動新形勢所決定的,實力弱小的臺灣實在是無能為力。
除了以上所述大環境外,兩岸關係發展形勢也出現了歷史性的變化。2005年以來,大陸對臺政策出現了重大轉變,在不放棄使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同時,更著重使用和平的手段發展兩岸關係,將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寄託在臺灣民眾身上。2008年馬英九上臺以後,大陸更是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在確認認同“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政治基礎上,與臺灣當局恢複製度化商談,迄今為止簽署了19項協議,奠定了兩岸和平發展的制度基礎,從而使兩岸關係邁入和平發展軌道。
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美國也是持肯定態度的。2009年11月奧巴馬總統訪華和2011年1月胡錦濤主席訪美後簽署的兩份聯合聲明中,美國都闡明瞭歡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立場態度,並期待兩岸加強經濟、政治及其他領域的對話與互動,建立更加積極、穩定的關係。2013年6月,習近平主席與奧巴馬總統的莊園會晤中,奧巴馬總統也表達了相同的立場。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意味著,臺灣問題通過非和平方式解決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兩岸均不應該持續以往的軍事敵對思維和行動,甚至應該採取措施消除既有的軍事對抗措施,其中最具象徵性的便是大陸調整對臺軍事部署,而臺灣停止對美軍購。而據筆者所知,這樣的交換條件最早亦是由臺灣和美國方面提出的。
兩岸關係發展係內因驅動
對於美國對臺軍售,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美國和臺灣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理由來論證其合理性。在中美建交前,是基於對抗遏制社會主義中國的考慮;中美建交後,又提出了攸關美國亞太戰略、經濟利益和在盟國中的信譽等新因素;2008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後,又提出了一條過去不曾有過的謬論,那就是有助於增加臺灣與大陸談判的信心。該説法還言之鑿鑿地稱,如果美國停止對臺軍售,兩岸關係發展將停滯甚至倒退。此觀點是典型的對現實主義照本宣科式的理解,並沒有搞清楚兩岸關係發展的特殊性。
首先,難以論證美國對臺軍售和兩岸關係發展的關係。歷史上看,美國持續對臺軍售,然兩岸關係發展卻不斷出現波折,二者之間並沒有正相關的關係。相反,李登輝、陳水扁等“臺獨分子”因為美國對臺軍售而收到了錯誤的信號,因而一次次挑釁大陸,使兩岸關係發展受到傷害。即使是馬英九上臺以後,美國批准三次重大對臺軍售案,也沒有對兩岸協商談判産生任何的助益,反而傷害了兩岸之間的互信關係。
其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路不僅是大陸方面的對臺政策,也是臺灣方面的利益訴求,尤其是臺灣民眾基於過去十餘年發展兩岸關係的經驗教訓總結而來的。同時,在大陸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臺灣方面亦想在此時分享大陸的經濟紅利。對於對美軍購,馬英九當局自然也意識到其作為美國支援的象徵性意涵,然而也覺察到其對兩岸關係的傷害性,因此採取較為低調的處理方式,並不像以往一樣大肆地宣揚。
事實上,在兩岸交流交往中,臺灣總是能夠獲得超額利益,並不是因為大陸忌憚臺灣的軍事實力,或者説美國又對臺灣出售了什麼武器裝備,而是因為兩岸執政當局建立了認同“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大陸基於“一家人”的情感和“兄弟幫扶”的觀念,在兩岸協商談判中更多地照顧臺灣方面的利益,甚至可以單方面出臺諸多的惠臺措施。因此才出現了在ECFA早收清單中,大陸對臺灣開放539項,是臺灣對大陸開放267項的兩倍,臺灣總出口金額138.3億美元,是大陸28.6億美元的4.8倍。在“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海峽論壇”等活動中,大陸更是單方面向臺灣方面釋放了數百項利多。
因此,筆者認為,中美兩國建立工作組商談解決對臺軍售問題,是國際大環境、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發展新形勢所決定的,任何人在格局變化面前都無能為力,相關各方不應該將責任或怒火投射到任何一方,更不應該因此而影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好勢頭。(作者:張華,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聲明:本文為台灣網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