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來:民進黨杯葛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誤導民眾
2013年6月21日,兩岸兩會在上海正式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但這一對臺灣經濟大有幫助的協議卻在島內引起反彈。華廣網2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研究生張迎來的評論文章分析服貿協議引起反彈的三個原因並指出,服貿協議有利於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更有利於臺灣經濟的發展。臺當局既要加強溝通,讓朝野民眾了解該協議的利好,又要對受到影響的行業採取保護措施。
全文摘編如下:
2013年6月21日,兩岸兩會在上海正式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標誌著兩岸經濟合作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一對臺灣經濟大有幫助的協議卻在島內引起反彈。有少數服務行業因為擔心陸資競爭而發出嗆聲,臺“立法院”上周甚至為此上演了藍綠對決鬧劇,扯頭髮、潑咖啡、咬人及“熊抱”等濫招悉數上演,議事殿堂再度淪為“鬥獸場”。《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臺引發反彈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三點:
第一、民進黨“為反對而反對”,危言聳聽,誤導民眾。“逢中必反”是民進黨的一貫政策,回顧過去,兩岸簽署的每一項協議,民進黨都要站出來反對一番。2010年兩岸簽署ECFA時,當時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就高聲反對,甚至還率領15萬人上街反對ECFA。這次,“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之後,民進黨繼續“為反對而反對”,黨主席蘇貞昌蠱惑民心,聲言“臺灣面臨生死存亡,再不懸崖勒馬就罷馬”;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潘孟安危言聳聽地説,“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一簽,對臺灣服務業充滿毀滅性”。民進黨反對之聲強烈,但反對的背後充滿了算計與盲目。民進黨反對該協議,在“立法院”杯葛,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證明它的存在,打著“反對”的旗號,扮演民眾利益的“守護者”,以此來撈取選票,騙取民眾的信任。同時競選黨主席的馬英九為了避嫌,請假一個月,這又給了民進黨以可乘之機。
第二、臺當局的宣傳力度不夠,朝野溝通不足。根據《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規定,大陸對臺灣總計開放80項,大多超越大陸WTO入會承諾;而臺灣對大陸開放64項,大多低於或等於臺灣WTO入會承諾。總體上看,大陸明顯讓利,臺灣獲利甚多。然而由於臺當局的宣傳力度不足,使其在臺引起反彈。朝野方面,有國民黨“立委”表示,事前完全未被告知協議內容,甚至連“立法院長”王金平,也表示完全在狀況外。“陸委會”主委王郁琦稱,曾與王“院長”、國民黨團書記長賴士葆等人溝通,賴反諷説“只談五分鐘也算溝通”?國民黨內都溝通不暢,更別説在野黨痛批是“黑箱作業”了。民眾方面,有部分從事服務行業的人士就表示:一旦開放,就會嚴重壓縮其生存空間。實際上,保護主義無法促進經濟發展。臺灣如果不開放,勢必會更邊緣化,將嚴重抑制企業的競爭力,最終限制臺灣經濟的發展。但是如何讓普通民眾了解這一點,這是臺當局需要認真做的。
第三、協議自身特點易被在野黨拿來攻擊。之前諸如ECFA等協議的內容多是一些與企業、貿易相關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來講,與普通民眾的距離比較遠。而這次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涉及到的多是一些小的服務部門,這些服務部門的特點是從業人員多,但不集中,利益訴求多元,協調統一困難。這樣的行業結構特點,易被在野黨抓住,進而大肆宣傳,誤導民眾。任何一個協議都有利有弊,《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會對一小部分臺灣産業造成影響,但更多的是帶來更大的利益,從總體上促進臺灣經濟的發展。對於那些可能受到影響的行業,臺當局要採取保護措施,將其受到的影響降到最低,以免給“在野黨”攻擊之口實。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有利於兩岸經濟的交流合作,更有利於臺灣經濟的發展。臺當局既要加強溝通,讓朝野民眾了解該協議的利好,又要對受到影響的行業採取保護措施,同時還要對在野黨的惡意污衊,進行有力的還擊,將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落實,使其成為惠及兩岸民眾的好事。(張迎來: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