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建民:臺灣經濟的病源在政治

2013-05-30 09:1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行政院長”以“悶”字來形容當下臺灣經濟現狀與困境。華廣網29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評論文章分析臺灣經濟的病源。文章指出,臺灣經濟的病源在政治,在於民主政治與民粹主義氾濫。民主政治與臺灣認同混淆並交織在一起之後,政治第一,選舉第一,權力第一,經濟發展被淹沒,加上臺式民主政治下民粹主義氾濫,兩者相互結合,徹底扼殺了臺灣經濟發展的活力與機會。

  全文內容如下:

  臺灣“行政院長”以“悶”字來形容當下臺灣經濟現狀與困境。臺當局“主計處”公佈的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率只有1.67%,遠不如預期,全年經濟增長也下修至2.4%,“保3”都變的困難。那麼,臺灣經濟困難與不景氣的根本原因何在?“悶經濟”的關鍵問題在哪?各界有不同的分析與判斷,有“外部經濟環境不佳説”,有“投資不足説”,有“消費不振説”,有“代工模式説”,等等。至於如何振興經濟?則有當局提出的“促投資,擴內需、振消費方案”,還有“新台幣貶值藥方”,等等。

  不可否認,目前臺灣經濟發展困難,存在的問題眾多,諸如外部環境不佳,出口增長乏力,內部投資不足,消費不振,産業高度集中,缺乏核心技術,等等,都是造成臺灣經濟困難的原因之一,但並沒有找到今天臺灣“經濟病”的根源,只是表面現象或次要原因。

  臺灣經濟的病源在政治,在於民主政治與民粹主義氾濫。民主政治有它的價值與優勢,但在臺灣,民主政治與臺灣認同混淆並交織在一起之後,民主政治變調,民主價值被扭曲,政治第一,選舉第一,權力第一,經濟發展被淹沒,加上臺式民主政治下民粹主義氾濫,兩者相互結合,徹底扼殺了臺灣經濟發展的活力與機會。

  臺灣經濟發展放慢與衰落始於新世紀之交2000年的臺灣政權輪替。臺灣在被西方盛讚創造“東方民主奇跡”之時,卻是臺灣“經濟奇跡”破滅之始。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政黨的權力遊戲之爭,奪取權力的手段是選舉。為取得執政大位的競選者,出於討好選民的需要,除了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遠大發展口號外,通常還會拋出提高民眾福利待遇與降稅的政策主張,甚至出現競爭雙方的叫價競爭。在這樣的體制與運作下,民眾福利待遇不斷提升,稅收不斷減少,逐步失去促進經濟、調節分配的功能,同時造成當局的財政困難,推動擴大公共建設的能力下降,這也是臺灣近年來當局投資下降,無法通過投資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為奪取政權,一次選舉的結束,又是下一次選舉的開始,兩黨的存在與發展,似乎只是為了奪取政權,選舉成為政治生態的核心,任何經濟政策與改革,都會思考對選舉與權力的影響,經濟問題徹底政治化,徹底被邊緣化。

  在臺灣,政黨競爭呈現激烈的對抗性,兩大政黨的財經政策差異巨大,相互抵制,採取經濟政策與施政上的不合作主義,執政當局經濟改革推進非常困難,最後出臺的改革方案,已與原先的設想有很大改變,成為各方利益妥協的結果,根本達不到改革的目的,證券交易所得稅就是典型。在臺灣藍綠政黨奪權鬥爭思維中,在野的一方,會極力抵制執政者的經濟政策與改革,不讓執政者順利執政,不讓經濟形勢更好,否則,在野一方就不會有機會重新上臺執政。只有將執政者搞臭,讓民眾不滿,在野者上臺的可能性才會大大增加,這正是目前民進黨的最大策略。這一惡性政治鬥爭,造成臺灣經濟惡性發展。

  當下臺灣許多經濟困難現象,如被臺媒認為是核心的投資不足問題,看上去是經濟問題,但背後仍是重要的政治問題,有選舉因素。政治對抗,藍綠對立的營商環境,自然影響投資。臺灣民間規劃的“國光石化”項目,投資巨大,對經濟與就業貢獻重大,但一直存在環保爭議,馬英九在選前被迫宣佈放棄,一個努力多年的重大投資案宣告失敗。政治與選舉因素成為影響臺灣重大投資的嚴重障礙,這也是為何近20年來,臺灣沒有大型重化工業投資項目的關鍵原因。另外,投資、資金不足,就應該積極招商,爭取建設資金。可在民進黨強烈“反中”意識下,對全球積極爭取的陸資持排斥態度,馬英九上臺後儘管主張開放陸資入島,但在綠營強烈抵制與民粹主義盛行的氣氛下,不敢大幅開放,對陸資在臺投資採取極為嚴格的限制措施,障礙重重,結果3年多時間,大陸對臺投資不到7億美元,與大陸一年對全球投資數百億美元相比相差甚遠。假如臺灣大幅開放大陸企業投資臺灣公共建設工程或重大産業項目,一年就會有幾十億美元投資,並會帶動外商在臺投資,就此一舉即可振興臺灣經濟。可惜,臺灣島內強烈的“反中”、“懼中”意識與“臺灣政治安全至上”的政治思維,讓臺灣對大陸企業投資放不開手腳,只是象徵性的開放。

  近年來,在民粹主義氾濫的情況下,臺灣公平至上主義興起,過度強調社會公平與正義,什麼都要正義,無處不講正義,結果導致臺灣當局的經濟社會政策更重社會公平,如出臺徵收奢侈稅與證券交易所得稅等,結果稅沒收到,卻壓抑了消費,打擊了投資,影響了股市,阻礙了經濟發展。臺灣民眾期望能有清潔能源,希望享受低廉的電價與油價,強烈反對當局合理的油電價格調漲,即使有人認為應該調漲,但卻表示調漲時機不對,説到底就是當局做得不對。這是民粹主義的典型表現。到了馬執政時,沒有辦法,不得不進行調整,卻面臨來自各方的強烈反對與壓力。另外,臺灣民眾強烈要求停建第四核電廠,一旦停建必將導致電價上漲,增加企業成本,增加失業,衝擊經濟發展。這種矛盾的思維與民粹主義,是造成經濟改革困難的直接原因。

  可以説,政治、民主、選舉、民粹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這正是筆者一直強調的臺灣已經陷入“民主陷阱”。如果這個問題不能有效解決,任何刺激或振興經濟的舉措,只是隔靴搔癢,是徒勞的,無助於從根本上解決臺灣經濟發展的難題。這也是為何臺當局不斷出臺改善、促進、振興經濟發展的方案、措施,卻根本不見效的原因所在。(王建民: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