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方:兩岸合作助推臺灣經濟強勁復蘇
石正方24日在華廣網刊文指出,順應市場規律實施兩岸開放政策,有利於促進臺灣經濟成長。可以預期,兩岸經濟深度融合、向一體化的高度發展,將為臺灣經濟提供長久的成長動力。
全文摘編如下:
日前,臺“行政院主計處”公佈了今年第三季臺灣經濟數據,就一系列經濟指標來看,第三季經濟增長達到了9.98%,2010年臺灣經濟增長率有望突破10%創21年來新高,預估年度平均民眾所得將突破19000美元,並且就經濟基本面觀察,2011年臺灣經濟在基期較高的情況下仍將保持景氣溫和,中度成長。對於臺灣經濟亮麗表現,臺灣媒體對其中兩岸開放效應給予肯定。
臺灣作為高度開放經濟體,其經濟成長受國際、島內、兩岸因素共同影響,但兩岸因素越來越成為關鍵,已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此一波全球金融危機導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全球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歐美市場萎縮,大陸市場對於臺灣經濟的拉動效應更加顯現。從今年前三季臺灣經濟成長的來源構成分析,主要貢獻來自於出口增長、民間投資增長。其中大陸因素正效應明顯。第一,據臺灣當局“海關”進出口資料,今年前三季臺灣“海關”出口增幅高達30%以上,以2700多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而對大陸的貿易總額為1123.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7.3%。其中,出口853.8億美元,進口269.3億美元,分別增長42.2%和14.6%,貿易出超584.5億美元,增加42.5%。表明臺灣經濟增長受惠于出口的份額中,對大陸出超貢獻率達到42.5%的權重。第二,前三季臺灣民間投資總額達22000億元(新台幣,下同),實質成長率31.91%,創近45年來新高,其中除大陸臺資企業自島內中間産品採購外,大陸主要通過入島採購的形式刺激島內相關産業投資。據報道,今年大陸對臺採購總額將突破200億美元,其中僅面板採購就高達53億美元,較上年增長56%,而臺灣方面的接單廠商,一半以上是中小企業。第三,陸客赴臺促進島內相關服務業增長、外匯增加。據臺旅遊觀光部門統計,1至10月大陸赴臺遊客高達134萬人,較去年增長75%,帶動了臺灣住宿商圈及餐飲零售等服務業成長,預估全年大陸游客將為臺灣帶來750億元的外匯收入,同時促進了航空客貨運輸業的業務增長。
不可否認,臺灣經濟的成長受惠于亞洲經濟的整體繁榮,但其復蘇力道強勁,在“四小龍”中僅次於新加坡,一反此前敬陪末座的尷尬局面,究其原因,兩岸開放新局至關重要。2008年臺灣“大選”實現第二次政黨輪替以來,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和平發展成為兩岸關係主旋律,兩岸兩會恢復協商,並先後舉行五次會談,簽署了14項協議、達成一項共識。兩會協商碩果纍纍,不僅為兩岸經濟交流營造了基礎環境,而且為兩岸寬領域、多層次、全方位交流積累了互信。全球金融危機對兩岸經濟均有不同程度的衝擊,特別是使臺灣經濟出現負增長,但卻促使臺灣當局更加認識到大陸市場的重要性,促進了大陸臺商轉進大陸內需市場,同時在兩岸合作應對金融危機風險衝擊的善意互動中,大陸赴臺採購成為兩岸新合作模式,為臺灣經濟注入了活力,促進了臺灣經濟復蘇。
特別是兩岸經貿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署,作為兩岸經濟合作的里程碑,為兩岸經濟合作的深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兩岸經貿合作沿著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的方向邁進。從而有力改善了兩岸經濟交流的大環境,促進了兩岸經濟實質性合作,也改善了島內投資環境,促進了企業根留臺灣、佈局兩岸。雖然目前來看,ECFA效應還主要是在信心面,即讓臺灣民眾對兩岸經濟合作抱有良好預期,從而提振投資、消費信心,從兩會協議簽署對臺灣資本市場的刺激方面可略見一斑。但可以預期的是,在明年1月份透過早期收穫清單的兌現促進臺灣對大陸出口,從而從實質面為臺灣經濟成長注入動能。與此同時,ECFA後續協商的推展將大為改善兩岸經濟合作對接的軟環境,開創兩岸經濟從依存到融合、共贏的新時代。
事實證明,順應市場規律實施兩岸開放政策,有利於促進臺灣經濟成長。目前大陸對臺灣經濟成長的影響主要還是在於大陸臺商投資拉動的兩岸貿易、陸客赴臺、入島採購等方面,而諸如陸資入島、兩岸科技研發合作、産業標準化定制合作等方面潛力巨大,大陸“十二五”規劃即將釋出巨大的市場商機——和平穩定的利好環境、廣闊的作為空間和ECFA的制度性保障,可以預期,兩岸經濟深度融合、向一體化的高度發展,將為臺灣經濟提供長久的成長動力。(石正方,廈門大學經濟臺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博士、博士後,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