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起:兩岸求同“化異”須消除認知盲點
最近平靜的臺海激起一些小水花,黃海與南海則激蕩出大水花。後者對臺灣雖有影響,但前者的余波更值得我們重視。
簡單説,過去兩年兩岸關係的成就是因為雙方能夠“求同存異”,而這次在軍事議題上的意外摩擦及針對“九二共識”的討論,則是因為雙方在剛剛完成“求同”最新也是最大的成就後立即突出“差異”,在人、事、時、地皆不宜的情況下碰觸到彼此內部的敏感地帶。
但是差異是否存在?答案是當然存在,誰也不能否認。只是相關人士可能忘了,從“存異”走到“化異”必須有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在完全民主化的臺灣還必須有一定的社會及政治基礎,絕不可能由少數人説了算。回顧這兩年完成的直航、觀光、金融等經濟類協議,從來都不只是少數人的功勞,而是累積了長時間的溝通,形成大多數人的共識以後才誕生的。
那麼“化異”的過程是否應該啟動?筆者認為當然應該,而且也必須。消極地説,臺灣不可能永遠回避兩岸在主權、國際空間、軍事議題上的重大歧異。即以軍事互信為例,美國政府在過去一年即已兩次表態鼓勵,積極地説,如黃海與南海的大水花所顯示,這些非經濟議題正在加速衝擊臺灣的週遭環境。面對它們、處理它們,反而可以讓臺灣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未來。而在兩岸最新的經濟互利互惠的基礎上討論這些難題,雙方也必然可有較大的相互諒解空間。
不過,“化異”必須有一個時間過程,也必須透過大範圍的、公開或半公開的交流進行.臺灣各個政治力量也都應該儘量務實參與。等成熟到一定程度再透過談判及既定的民主程式完成最後結論。如果成功,這將會是臺灣民主經驗的最高境界,必將在世界史上大放異彩。
但是,這次臺海小水花提醒我們,如要“化異”順利進行,兩岸內部深層的若干認知盲點必須儘快消除。
大陸對臺灣的主要盲點有:在理性上以為多年冰凍可以儘快化解,或認為“讓利”已足以爭取臺灣民心,或覺得在臺灣只需抓住少數人就可以談成任何爭議性高的政治議題;在感性上,大陸還必須從內心深處體會臺灣人民對自己獨特存在的尊嚴,對自己創造經濟奇跡及政治民主的驕傲,以及對自身惡劣環境的無奈及恐懼。
臺灣對大陸的盲點有:在理性上不承認中國大陸已經崛起為大國的事實,或者雖承認卻不夠理解它對東亞情勢造成的衝擊,或者只關切自己內部的需要而故意“寧硬勿軟“,卻忽視大陸內部同樣極其複雜的決策環境與巨大的各種挑戰;在感性上,臺灣也要體會大陸與臺灣一樣都有相當微妙的心理:昂首世界的尊嚴、30年改革開放成就的驕傲以及對內部問題可能失控的恐懼。
兩岸關係此刻正進入一個全新的、具有更大挑戰的階段。如為兩岸繼續和平發展著想,雙方應該繼續“求同存異”,先交流後談判,同時試著拋棄一些舊思維、老習慣,改用同情的理解來看對方,用更大的耐心、智慧及務實的態度為將來“求同化異” 做準備。(作者: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