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允傑:兩岸“三通”對臺灣的機會與挑戰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昨天發表署名文章指出:兩岸“三通”的啟動,不僅標誌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對於臺灣的經濟發展與産業佈局更有極重要的影響。
文章認為,首先,最直接的效益是大幅降低兩岸間交通運輸的時間及成本,除了可提升臺灣産業出口競爭力外,也有利企業在兩岸間建立更有效率的分工模式,促使高附加價值産業之核心競爭優勢能夠留在臺灣;另一方面,海空直航也可強化臺灣與全球市場的連結,吸引跨國企業在臺灣進行加值服務及創新研發活動,促使臺商與外商以臺灣作為進軍大陸的營運總部及全球運籌中心。如果再加上未來簽署兩岸金融監理MOU、開放資本市場以及陸資來臺實現之後,兩岸間的人流、物流、金流活絡暢通;那麼,臺灣要成為亞太營運總部和全球運籌中心,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文章説,兩岸在政治走向和解之際,遇上百年罕見的金融海嘯,更進一步促使兩岸攜手、加緊合作共同面對經濟蕭條的危機。面對全球性大蕭條的來臨,兩岸間的經濟整合,似乎是臺灣別無選擇的生存發展之道。這一點是臺灣內部不論藍綠都必須面對的現實。隨著兩岸經貿關係日趨熱絡與密切,對臺灣經濟與政治所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恐怕是當局必須有心理準備並及早防範因應的重要課題。
就經濟層面而言,如何讓兩岸開放政策的實惠能夠全體臺灣民眾雨露均沾;不僅是工商巨賈的商機,也是有利於普羅大眾的生計。譬如説,海運直航不僅有利於航運商降低成本,也應有助於提高臺灣農産品(農民)的邊際利潤;空運直航除了節省時間成本外,也要反映在航空票價,讓消費者成為直接受益者;大陸游客來臺的消費效益不是只由少數的飯店、旅行業者分食,而是可以擴大到“三中”,即中下階層(如攤販)、中南部、和中小企業(小型旅館與商店)等。
換句話説,兩岸開放的好處要能夠全體臺灣民眾受惠,沒有階級之間或城鄉之間的嚴重落差,才能為未來兩岸經濟更進一步整合建立正當性。如何讓兩岸經濟政策的效益普及化與擴大化,需要臺當局團隊在執行上的落實與規劃相關配套措施。否則,一但開放後出現“贏家少、輸家多”的落差時,馬當局的兩岸政策將出現政治正當性的危機。
其次是“島內政治”的課題。兩岸經濟整合的趨勢難以逆轉,兩岸經濟相互依賴程度就越深。依照國際關係功能理論的看法,經濟互賴程度越深的國家或地區間,由於單邊抽離(片面毀約)的政治成本太大,兩地區間在政治外交往往遵行妥協主義。兩岸間的政治妥協是否可行,除了大陸的理解與善意外,最困難的部分恐怕是臺灣內部能否化解藍綠歧見。這次“三通”協議僅涉及經貿事務性議題,藍綠即對於應否經“國會”決議吵翻天,未來還有兩岸金融監理MOU、兩岸綜合經貿協議等政治性較高的兩岸協商,敏感性與複雜度只會更高。如何在兩岸經濟整合的進程中,在藍綠之間求同存異、在“國會”中與反對黨尋求最大公約數,考驗著馬當局政治溝通的智慧與能力,同樣是艱巨的挑戰。
文章最後指出,兩岸“三通”為臺灣“連結兩岸、佈局全球”的經濟戰略打通了任督二脈,讓臺灣的國際競爭力具備了躍升的條件與能量。馬英九説,我們要去思考“如何能夠讓這個機會發揮最大的效果”其實只説了一半,同樣重要的是,臺灣如何能夠預見對臺灣內部政治經濟可能帶來的威脅與挑戰,進而及早規劃因應、有效化解!(作者李允傑,臺灣“國立空中大學”公共行政係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