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楊泰順:新“內閣”上任三把火 考驗重重

2008-04-22 13:23:00
來源:
字號

  文化大學政治係教授楊泰順今日在臺灣《中國時報》撰文説,在媒體的千呼萬喚與捕風捉影下,馬蕭團隊總算確定了第一波“新內閣”名單。各界對名單的褒貶不一,批評者認為“閣員”年紀偏高、省籍人士比例不足、技術官僚充斥;叫好者則力挺老幹新枝、財金專業、學養俱佳、操守無虞。綜合各方意見,稱許的顯然多於貶抑,但若説馬蕭第一張成績單已然過關,未免言之過早。

  畢竟,在長期的口號政治與乏善可陳的施政績效下,任何一份較具專業性的“閣員”名單,必然都會得到多數民眾的支援。尤其,馬蕭以壓倒性的多數當選,選民高度期待所營造的蜜月氛圍,必然也會移轉為對新閣人事的祝福。但“五二○”就職後,舊當局的表現將很快的從民眾的記憶中消散,過去的貪腐也不會持續成為論斷的基礎。故而,評估這波“閣員”的優劣,還是得將焦點放在未來政經局勢的可能發展上。

  在原物料短缺、美國經濟緊縮、島內負債嚴重、通貨膨脹蠢蠢欲動的客觀形勢下,各界早已斷言,未來將是個充滿變數的年代。政治學者的研究早有定論,官僚體系所培養的人才,在應付變局的創意與嗅覺上,通常不及長期浸潤選戰的政治人物。這是為何?李登輝時代早已倡言,要讓多些具有民意背景的人士入“閣”,但因為民進黨過度操弄政治讓人生厭,竟使得具有民意基礎的才幹之士不敢爭取入“閣”。這次“內閣”的名單中職業官僚佔了絕大多數,尤其馬蕭行事也素來謹慎,這樣的組合恐怕穩健有餘開創不足,是否有能力處理未來多變的時局,將是臺灣關切的重點。

  更令人憂心的是,人數減半後的“立法院”將具有與過去純然不同的生態,“府院”關係勢將成為未來執政能力的溫度計。而媒體歷經八年的淬煉,批判揭弊的火力早非當年時代所能比擬。馬蕭也許盤算,國民黨“行政立法”兩權在握,“國會”的協調可以透過國民黨部。但在“行政立法分立”的憲政體制下,經驗告訴我們,黨部較常偏向“國會”,行政體系很可能腹背受敵。

 

  無論是選前或選後,兩岸交流無疑是馬蕭陣營的首要政策。尤其,陸資來臺與開放觀光,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挽救臺灣經濟。但在這次的“新閣”名單中,遊走兩岸的學者專家固然不缺,卻少了具有實戰經驗的臺商。或有人認為,政務官負責政策,不見得需要實際接觸的經驗。

 

  “五二○”後,陳水扁及其部屬的貪瀆情事,必將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馬蕭陣營將“奉天”、“南線”項目列為移交的重點,便等於預告了對這些案件的重視。民進黨及陳水扁的支援者為了自保,必然也會以“抄家滅族”、“外省人清算本省人”極力挑撥族群情緒。這些發展既然都屬意料中事,

 

  平心而論,這些外省人才的經歷與背景,的確也是百中選一,經得起客觀的評比。剎那間,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在李登輝“臺灣優先”與陳水扁“本土政權”的口號下,這兩人主政二十年所培養的省籍人才竟是如此的有限,就算有也為了捍衛他們的私利而被折損殆盡。與其抱怨省籍人士太少,何不揭開“愛臺灣”的假面具,仔細檢討過去二十年的人才政策?

[責任編輯:高斯斯]